网站首页 专题首页 新闻动态 两岸同胞庆中秋 华人华侨中秋情 中秋资讯 视频 赏诗会 中秋美食 健康提示 中秋谜语 中秋由来
字号:
探月科学家:“嫦娥”是科学与艺术的碰撞

  时间: 2009-10-07 10:38     来源: 人民日报     
 
    “现在每次抬头望月,我都在想,如果没有进行探月工程,我所知道的月亮可能和许多人看到的一样,只是平面的、遥不可及的,而不是现在所知道的那样起伏的、三维的月球。”在嫦娥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李春来看来,今年的中秋月还是亘古不变的中秋月,只不过自己比别人多了一层特殊的情感。

    在国庆节前,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绘就的全月球三维数字地形图刚刚通过专家评审,那是目前国际上精度最高的全月球三维数字地形图。

    虽然“嫦娥一号”已经圆满完成任务,但中国探月的征途才刚刚开始。李春来说,刚到北京时,听别人讲起北京,并没有家的感觉,而现在住久了,家的感觉非常强烈。最初听别人提起嫦娥,并不觉得和自己从事的工作有什么关系,但现在,第一反应通常都会以为是“嫦娥一号”,然后才会意识到有可能指的是传说中的嫦娥,“也许所有曾经参与探月工程的科学家对于‘嫦娥’的情感都是一样的。”

    “中秋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几千年的传承中月亮被赋予了一套完整的象征意义,这显示了月亮对于自然、对于人类的文学、哲学等方面的切切实实的影响。随着科学的发展,中国人对于宇宙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对于月球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那个玉兔飞奔、丹桂飘香的月宫其实是被黑暗与死寂所笼罩的,这种巨大的反差显示了严谨的科学与浪漫的艺术之间的碰撞。”

    在不远的未来,中国人就可以登上月球亲临其境,人类对于月球的了解也越来越全面。“但我们的中秋节所承载的民族情怀并不会因为这些探索而改变,科学探索只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回答‘明月几时有’这样的提问。”

 
编辑: 肖燕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