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专题首页 新闻动态 两岸同胞庆中秋 华人华侨中秋情 中秋资讯 视频 赏诗会 中秋美食 健康提示 中秋谜语 中秋由来
字号:
赏析中国历代中秋诗词 感受民俗文化独特魅力

  时间: 2009-10-03 13:22     来源: 新华网     
 
 

  每逢中秋之夜,明月高悬,银辉洒地。历史上的文人墨客为赞美中秋,留下了无数诗词歌赋。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中,我们采撷几首,感受中秋的独特魅力。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堪称经典。诗人把春江月夜的美、深挚动人的情和对人生的哲理思索,都浑然无迹地融入了诗情浓郁的意境里。而其语言清新明丽,音节婉转流畅,情思浓烈感人,写景摇曳生姿,题旨极富哲理,意境完美无瑕。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是咏中秋的名篇,其中的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千古流传。

    这首词是苏东坡在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之夜通宵欢饮后所作。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想象设问,展现中秋月宫的奇景,借自然界的现象来宽解他的离愁别恨,寄托自己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成为历来中秋词中意境最高、流传最广的一首。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月亮一直是作为光明、纯洁、美好的象征。然而,同是面对一轮明月,抒发的情怀却会因人、因地、因时而不同。

  李商隐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借吟咏秋月,赞扬了不怕挫折、经得起冷酷环境考验的人。李白有诗:“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诗人从困惑于宇宙之谜,写到人生失意和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显示了孤高出尘的襟怀。“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这是杜甫避乱蜀中之作。诗人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漂泊异乡的羁旅愁思。

    千百年来,这些诗篇让人感悟到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尽的韵味。

 

 
编辑: 肖燕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