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专题首页 新闻动态 两岸同胞庆中秋 华人华侨中秋情 中秋资讯 视频 赏诗会 中秋美食 健康提示 中秋谜语 中秋由来
  首页 - 要闻
字号:
“80后”的中秋记忆:家家户户“打月饼”

  时间: 2009-10-03 20:50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3日专电(记者张丽娜)“现在已经不像小时候那么馋月饼了,自己吃不吃无所谓,月饼更多地成了中秋节礼品、节日的象征。”中秋节到了,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乔立华买上两盒包装精致的月饼送给了姥姥。

    回忆起儿时的“打月饼”的情景,今年27岁的乔立华依然很怀念。他说,几年前内蒙古
西部地区流行混糖月饼,也就是呼和浩特市现在街上卖的丰镇月饼,当时加工月饼最有名的是丰镇的隆庄师傅,隆庄师傅烤出来的月饼口感好,又酥又甜,内蒙古西部区的人每年吃的最多的也是这种混糖月饼。

    乔立华说,记得小时候,每年中秋节前,他家楼下的杨树旁边都会砌一个两三米长的烤炉,旁边挂着一个条幅“加工月饼”,人们从家里准备好白面、胡麻油、糖等材料,端着盆、排着队去“打月饼”,因为当时家家户户都是用自己的材料去加工月饼,所以当时的月饼每个人家的口味都会不太一样,大体可以分为二油糖、三油糖等,即十斤面放二斤油、二斤糖,或三斤油、三斤糖,每家根据自己的口味还可以放一些其他的配料,如:蜂蜜、芝麻、冰糖等点缀一下。

    每年的中秋节,对来串门的邻居或者朋友,家里人都会让他们品尝自家打的月饼,还要互相交流一下月饼的制作材料、口感。“那时候,每年一看到楼下的加工月饼的师傅来了,就开始迫不及待地催父母,快点准备材料下去打月饼呀,然后兴高采烈地出去排队、和面,等着加工。”

    乔立华说,每天加工月饼的烤炉前都很热闹,师傅们经常要一直烤到晚上八九点钟才能结束,一直持续到中秋节前的两三天。

    乔立华说,那时候家家出来打月饼,是因为一到中秋节的时候,街上的小贩、饭店什么的都会关门回家过节,所以每家每户在中秋的时候都会加工不少月饼放在家里,从节前到节后大概二十天的时间,每天吃早点什么的大都是月饼。

    “月饼要非常注意保存,否则月饼在家里放二十天会变质,我记得我们家的做法是把月饼摆放在一个水桶里面,一层一层的,最下面还要放一小杯白酒,这样能保持月饼的松软口感,否则月饼会变干变硬,影响食用。”乔立华说。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丰富,现在人们也都不怎么自己加工月饼了,月饼也不是非得中秋节才能吃得到了,而是逐渐演变成人们餐桌上的节日点心,成了点缀、象征了。”他笑着说。


 

 
编辑: 董洁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