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呼和浩特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

时间:2010-08-20 16:58   来源:千龙网

  一、呼和浩特市基本概况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和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教、金融中心。战国时期为云中郡,至北魏建盛乐,元代建丰州,明后期阿拉坦汗建呼和浩特(明廷赐名归化),清代建绥远,民国至解放前属绥远省,1949年和平解放,1954年蒙绥合并,恢复原蒙古名呼和浩特并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现辖4区、4县、1旗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1.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70万,其中市区人口近170万。是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汉族占多数,回、满、达斡尔、鄂温克等41个民族聚居的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乳都”、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

  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进入本世纪特别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来,在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把首府发展放在全国全区大格局中谋划,总结经验、完善思路,积极探索符合地区实际的发展路子,有力推动了首府由加快发展到又快又好发展、再到又好又快发展的转变。从2000年到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二三四”的发展速度,即,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3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近40%。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643.99亿元,增长15.9%;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201亿元,增长2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2397元和7802元,分别增长10.5%和10.7%,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实现了“六个转型”。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实现了“六个转型”。

  (一)致力于打造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经济结构,首府服务业开始向主导产业转型。在不断提高一产、二产发展水平的同时,充分发挥首府优势,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基本构筑起了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体系,三次产业比重达到4.7:36.1:59.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自治区三产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6.3%。服务业内部,在不断扩大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存量的同时,积极发展金融、会展、旅游等新型服务业,使服务业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初步形成。

  (二)致力于发展前瞻性新兴工业,首府工业开始向高科技非资源依赖型工业转型。结合城市建设发展,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在淘汰大量落后产能的同时,将市区内原有的制造加工企业全部迁入园区集群式发展,进一步优化了工业布局,为核心区城市建设和服务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积极发展了一大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环保要求、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兴工业,特别是具有前瞻性的新能源、生物发酵、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和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壮大。成功培育了伊利、蒙牛两大乳业巨头,建成了亚洲最大火力电厂之一和全国最大生物发酵基地之一,引进了多晶硅、单晶硅等光伏材料产业,以及全球著名的维斯塔斯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促进了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切实增强了首府经济发展后劲。

  (三)致力于发展以设施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首府农业开始向现代化设施农业转型。进一步优化家牧业产业结构,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加大了优质奶源基地建设,牛奶的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中国乳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影响力进一步加大,同时,在不断扩大城郊型蔬菜种植面积的同时,因地制宜在偏远山区发展中棚马铃薯种植和肉羊养殖等产业,使全市地产蔬菜自给率超过65%,肉羊存栏达258万只,马铃薯中棚种植受益农民达1.3万人。

  (四)致力于打造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首府城市建设开始向更加注重内涵式高水平建设转型。按照现代化加宜居加文化特色的理念,大幅度拉开城市框架,改造旧城与建设新城统筹,完善功能与突出特色并举,城市建设实现了“三个拓展,三个提高”。实施了行政区划调整,搬迁三级党政办公区,拆迁和新建面积分别达1600万平方米和4500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和人口分别翻了一番,城市空间大幅拓展。构筑了“八横八纵两环”城市道路主架,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超过10平方米,道路框架大幅拓展。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不足10平方米扩大到25平方米,绿色空间大幅拓展。相继建成了内蒙古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以及会展中心,精心打造了以海亮广场为标志的中山路商务区,建成香格里拉等一批五星级酒店,建设了白塔国际机场、铁路东客站等,推动城市由片面扩张转向全面提升功能水平,城市功能和承载能力显著提高。恢复建设了大召等文化古迹,打造了伊斯兰特色景观街,蒙元文化特色景观街,城市文化特色显著提高。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力度,集中供热面积达5000万平方米,实施环城水系,绕城绿化带等工程,建设了4个万亩以上生态园,3个千亩以上公园和几十个大小不等的绿地广场。城市宜居水平显著提高。2009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6天,由全国最差城市之一转变为最好城市之一,基本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五)致力于经济社会统筹发展,首府社会事业开始向全面协调转型。按照优先发展教育的要求,实施了一批中小学和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工程,新建了高职园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荣获“建国60周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展会暨政府主导型展会百强”奖。加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了市第一医院和市口腔医院,完成了乡镇卫生院的恢复重建任务。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着重解决了城乡结合部的脏乱差问题。与此同时,科技、体育、广播影视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和谐首府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致力于改革发展成果普惠广大人民群众,首府民生保障和改善开始向建立长效机制转型。切实加强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连续三年出台实施了关于改善民生的若干意见,每年拿出新增财力的一半以上解决民生问题,特别是全面提高了旧城区、棚户区困难群体生活水平,全市住房在13平方米以下低保家庭的住房问题已经全部解决。建立完善低保、医保等社会保障体制机制,使全市居民的保障水平在西部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分别居第五位和第八位。

  三、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和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继续实施“向东看”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一核双圈一体化”进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挥优势,加快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建设一流首府经济,切实提高首府服务全区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为此,要着力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按照发展一流首府经济的要求,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及各产业内部结构,积极推进产业延伸,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二是加快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按照建设一流首府城市怕要求,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在继续提高硬件建设水平的同时,不断完善软件设施,加强城市核心区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进一步增强首府的功能和辐射带动全自治区的能力。

  三是加快缩小城乡差距。按照统筹发展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一核双圈一体化”进程,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格局。

  四是加快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提高民生保障和改善水平,加大社会事业发展力度,加强平安首府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首府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五是加快转变工作作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狠抓发展不松劲,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向东部发达地区和全国先进地区学习,促进首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编辑:钟宝华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