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在湖南
 
台湾大学教授石之瑜考察湘西纪实

  时间:2007-07-07 10:01    来源:     
 
 

  2002年2月11日至2月16日,台大教授石之瑜先生来湘西永顺县农村考察扶贫工作,所到之处,受到了热情接待,提供了各种方便,考察活动进行得顺利有序,石教授感到十分满意。

  2月12日,石教授冒着大雪,来到首车镇方家沟村和扒树岭村考察。方家沟村是县人武部和财政局的扶贫点,通过三年扶贫,国家投资63万元,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建立了支柱产业,使102户356人的贫困村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均收入由原来的400元上升到800多元,几乎家家添置了电视机,10多户人家安装了程控电话.特别是营造经济林300多亩(椪柑),退耕还林2000多亩,植被得到了保护,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观。扒树岭村是省交通厅的扶贫点,105户420人,分散在四个自然村寨,五个村民小组。支书向徳钰向石教授介绍说,扒树村条件极差,特别是非常缺水,过去一水四用(掏米,洗脸,洗脚,喂牲畜),工作队入队后,三年共投资320万元,彻底改变了村里的条件,如2000年,投资6.5万元修通了通组通林场公路7公里,2001年又投资82.2万元修建了饮水工程,修建了蓄水600立方米的蓄水池,既解决了大部分村民的人畜饮水问题,又解决了稻田灌溉问题。2002年,投资了83万元,修建了30多栋砖瓦楼房的移民新村,把34户生产不便、交通不便、用水不便住在山顶上的两个村民小组搬到了山下平原地方,还投资11万元,建立了村部,改善了村小学的条件,建起了村有线广播站。投资20万元搞开发,种植椪柑400亩,金秋梨100亩,脐橙680亩,造林1400亩,实现了人平三亩果,四亩林,人均收入已达1500元,尤其是村里有了经济实体3个,一是林场,二是制砖厂,三是打砂厂,目前年收入达3万元。如今,不仅脱贫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开始走上了富裕之路。石教授认真听了这两个村的介绍,边听边记,心理很高兴,不时激动地说,国家对贫困农村投资这样大,扶贫工作成绩显著,真是可喜可贺。

   2月13日,石教授又不顾严寒,顶风冒雪乘车来到高坪乡考察参观。参观了国家农业部投资开发的大棚蔬菜基地,又来到雨龙村村支部向书记家,向书记家是一栋三间的砖瓦房,屋前花卉盆景无数,屋后兰花芬芳,屋里炕上挂满了腊肉,足有三四百斤。向支书告诉石教授,1996年前,湘西自治州委、州政府派来工作队,重点是解决了温饱问题。1997年后,全村开始考虑如何致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优质牧草,种植西瓜、烤烟、辣椒等经济作物。利用本地资源,大开致富门路。向书记一家就是一个突出的典型,他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找在县城工作的哥哥借款1.8万元,银行贷款7万元,搞起了花卉盆景项目,到2002年,一次就卖了45万元。为了发展生态家园,雨龙村一方面实行封山育林,一方面家家户户搞节柴灶和沼气。搞沼气就得发展畜牧,沼气渣又可作有机肥,发展果木蔬菜,这样就走出了一条 “畜牧-----沼气------果菜”的良性生态发展规律路子。村里还打算利用靠近 “芙蓉镇”王村及猛洞河 “天下第一漂”和张家界至 “芙蓉镇”及 “芙蓉镇”至永顺县城公路交叉的地域优势,开发无核葡萄1000亩,种植奇花异草及大棚蔬菜,发展民居旅游。石教授听了深感农村正在发生质的转变,找到了一条建设生态家园的好路子,他说,按这样走下去,湘西农村大有希望。

  2月14日,石教授又在台办干部的陪同下,来到灵溪镇的咱竹村考察。进村公路是水泥路面,通户小道也是水泥硬化路面。该村在州、县工作队的帮助下,早已实行了退耕还林,开发优质椪柑2800亩,人平达5亩,加上其他收入。人均收入达6000元以上。村砖瓦厂、园艺场、自来水厂实行承包,每年村里可支配资金达7万元。村里卫生、文化条件都有很大改善,仅大学生就有10多名,村里还成立了 “管乐队”,红白喜事、过年过节都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村民们反映,咱竹村和城市无异,也没有人外出打工了,愿意在家乡发展。2002年,这个村被国家授予 “双文明”先进单位。石教授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两户农户,又听了大学生田村长的介绍,感到非常满意,兴奋地说,太棒了,湘西农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2月15日,石教授又听了永顺县建整扶贫办领导的介绍,当他得知县里每年都要向贫困村派出数百名国家干部下去帮助工作,国家每年投资数千万元资金扶贫,特别近两年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实行退耕还林,每年投入资金数亿元,农村面貌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时,石教授无比激动,他表示相信,不久的将来,湘西农村不再是 “童山濯濯”,而定将是郁郁葱葱,美如图画,前程似锦。

 (来源:湖南与台湾)

编辑:轻晨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