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大型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编剧温何根

时间:2011-11-04 13:28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将《八子参军》打造成苏区的一张文化名片”

——访大型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编剧温何根

□记者谢若闲

  “苏区人民对革命的奉献,应是苏区文艺创作的第一题材。”11月3日,《八子参军》编剧温何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有意将《八子参军》打造成有说、有歌、有舞,有贯穿人物、有贯穿矛盾、有贯穿事件的时尚歌舞剧,成为瑞金乃至整个赣南中央苏区的一张文化名片。”

  应邀成为编剧:“我要先为我的家乡写剧本”

  为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80周年,大型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自去年6月启动,邀请国家一级导演张曼君担任总导演,按照“导演中心”的原则,张曼君建议由温何根担任编剧。

  “我做了大半辈子的苏区题材戏剧创作,对这一段历史非常熟悉,不需要再进行采访,直接闭门就能创作。”温何根说。

  据了解,已过花甲之年的温何根历任赣南歌舞团编剧、赣州市戏剧创作中心主任等职,创作了《围屋女人》、《我的爸爸是红军》、《红小鬼》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作品。应邀担任《八子参军》编剧的同时,正好有一部广东东莞的戏剧也邀请他担任编剧,“我要先为我的家乡写剧本。”温何根说。

  接受任务之后,温何根躲到了石城县高田镇一个僻静的山村里开始“闭关创作”。按预定计划,全剧将用一个月的时间拟好提纲,一个月的时间写好初稿,两个月的时间进行打磨。“完全按照我们预定的时间表完成了剧本创作,在我大半辈子的戏剧创作中,这是最为顺利的一次。”温何根说。

  半夜突发灵感:凌晨三点爬起来写作

  在创作《八子参军》剧本的过程中,温何根度过了一段“晨昏颠倒”的生活。“没有固定的写作时间,完全根据精力和思路,想写就写。”温何根回忆,在构思提纲的阶段,有一次,他凌晨三点想到了“十月怀胎”的情节,马上爬起来写作,生怕忘记。“构思好这个情节之后,我就知道这部剧‘有了’!”

  据了解,《八子参军》讲述了一位赣南乡村母亲——杨大妈在面对家国兴亡的关键时刻,毅然将八个儿子送上战场,当八个儿子全部阵亡,如山倾倒般的噩耗向她压来的时候,她依然能如山一般地扛住,演绎了一出直抒胸臆、大气磅礴的正气歌,反映了苏区人民博大、美丽、善良的人性,以及苏区红色政权的人民性。

  全剧由三大基本情节支撑,分别为“‘扩红模范’光荣匾”“痛打满崽”“十月怀胎”。其中,“十月怀胎”情节以客家经典民歌《十月怀胎歌》贯穿全剧,从序幕中的“孕”舞表现八子降生,到八子全部阵亡后,杨大妈一一回忆起八个儿子的降生过程,恍惚间看见八个儿子和媳妇围绕左右,又在一片寂静中意识到“他们再不能回来了”,不禁放声悲呼:“我的崽呀!”在“孕”舞中,已怀孕的第八子满崽的媳妇兰花徐徐出场,预示着革命种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也预示着新中国即将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这个胚胎中孕育而生。

  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希望此剧为我的创作人生打上圆满句号”

  “这部剧本完稿后,字数有8000多字,但是仅提纲的篇幅就有1万多字。在提纲中,我对各种细节处理,以及为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寓意等都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过程中,我与总导演张曼君多次沟通,提纲框架得到了她的充分肯定。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得到了省、市两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戏剧创作界同行的大力支持。”温何根说,特别是著名编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前任院长刘锦云亲自来到赣州,对剧本中两个细节的处理进行了点拨。

  “我感觉不好处理的一个细节是,在得知第七子阵亡时的大悲,和送第八子满崽投奔红军前为满崽和兰花圆房的大喜,两种极端情绪的冲突。按照中国传统习俗,丧事过后不能马上办喜事,怎样处理这一矛盾?”温何根回忆,当时刘锦云用“大喜衬大悲”一句让他顿时了悟。在剧情中,这一幕被处理得厚重而巧妙,当层层红色幕景放下,并随着新人的步伐缓缓拉开的时候,60管如咽如泣的唢呐声响起,撼人心魄。另外,刘锦云还提出了重点塑造杨大妈和兰花“两个母亲”的建议。

  “我希望此剧能为我的戏剧创作人生打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温何根告诉记者。虽然这不会是温何根的最后一部作品,但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他希望这会是最为成功的一部。

  新闻中心 两岸 社会 国际 台湾频道

编辑:王怡然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