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议案
 
 
 
代表委员建言:加紧立法营造童叟无欺市场环境

  时间:2006-03-14 14:49    来源:     
 
 

  看到“全场三折”的广告后,到商场“血拼”。结账时,却发现自己买的东西全部高于三折。一问,售货员告诉你是“全场三折起”。这时,你才留意到三折广告里面那个肉眼几乎看不见的“起”字。这时,你是否有受骗上当的感觉?

  明天就是“3·15”,连日来,消费者权益保护成为“两会”中代表和委员谈论的热点。他们热烈抨击种种价格欺诈行为,呼吁建全价格信用法制建设,营造一个童叟无欺的价格诚信环境。

价格欺诈7种“秘密手法”

  “现在,价格欺诈真是花样百出,防不胜防”。全国政协委员蔡玲感叹道。经过调查,她直陈价格欺诈主要有7种见不得人的“秘密手法”,提醒消费者小心。

【手法一】虚假广告

【案例】某医院广告声称治疗某病只需50元,而患者结账时却发现,要另加材料费、药品费等,是广告价的10倍之多。

【手法二】虚构原价

【案例】陈小姐喜滋滋地向朋友展示她刚刚抢购到的5折新衣时,想不到被朋友告知自己早以同样的价格购入这件衣服,而当时并没有打折。陈小姐遭遇了先提价再降价的陷阱。

【手法三】虚构降价原因

【案例】某商场以“搬迁降价销售”吸引了大批顾客。后来,大家发现,几个月过去了,商场不仅未搬迁,以“搬迁清仓”为由促销的货品反而愈多。

【手法四】虚构打折价

【案例】一家商场打出宣传广告“本场商品全面降价30%优惠顾客”,经查实际打折平均不到5%。

【手法五】虚假馈赠

【案例】林女士被“买一赠一”的广告吸引,以较高价格到商场购入一台微波炉,原以为会再送一台,结果发现赠送的不过是微波炉配套使用的盘子。

【手法六】标价内容与实际不符

【案例】某商场销售的皮尔卡丹服装,产地标明为“意大利”,但查证实际产地为我国南方某市。

【手法七】“鸳鸯价单”

【案例】钟先生在一火锅城消费,结账时细心地发现多出了几十元。经核对菜单才发现,账单上许多菜的标价明显比自己看到的菜牌要贵。服务员对此的解释是,菜牌上的是以前的旧标价,最近调过价了。

  半数消费者曾有“受骗”经历

  去年,一项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大型调查显示,我国有半数以上的消费者曾遭遇过价格欺诈行为。前不久,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在全市18个区县范围内,对1899位消费者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因不知情购物受骗的有932人,占49%;因不知情接受服务受骗的有847人,占44.6%。

  有代表表示,造成上述花样百出的价格欺诈,其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价格信用体系还不完善。一方面价格信用法制建设滞后,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约束,对价格失信惩罚力度不够。二是缺乏权威的价格信用制度和价格信用评价机制,经营者价格信用信息没有专门机构进行系统采集、整理和对社会公开,经营者诚信不诚信,没有系统的评价体系,没有法定的披露程序,造成社会信用价值缺乏,讲诚信没有显著得益,不讲诚信也没有明显的损失。此外,现行市场监督体系不健全,仍然表现为比较单一的政府主管部门监管格局,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程监督和广泛监督。

打击价格欺诈从立法入手

  围绕如何打击上述种种价格欺诈行为,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王少阶委员表示,打击价格欺诈要从立法入手,必须在市场监管、企业及经营者价格自律规范、政府执法约束力等方面,以价格法为依据,制定操作性强的法规、规章和具体办法,特别要抓紧制定与价格信用体系发展互相配套的价格法律规范,为价格诚信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蔡玲委员表示,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也是当务之急。要建立价格信用信息归集管理、公开等制度,创造公开透明的价格信用信息环境;建立价格信用等级评估机制,制定信用等级评估管理办法,定期开展对社会生产经营者价格信用等级的评估工作;公开价格食用评估结果,彰显价格信用的社会价值,激发全社会价格诚信意识。

  蔡玲同时建议,要建立价格诚信激励机制,对于模范遵守价格政策法规的经营者,视情况在税费、金融、业务拓展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

  也有代表委员表示,加强市场监督和执法以及加大价格诚信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的防范意识也是打击价格欺诈必不可少的手段。(李舒瑜 叶晓滨 李文生 陆云红)
 
文章来源:深圳特区报

 
编辑: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