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分析
 
 
 
国内外专家解读8% 均衡发展势纵横

  时间:2006-03-14 15:20    来源: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06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8%左右。这一速度与2005年预期指标持平,虽然相比连续3年平均10%的速度低了两个百分点,却高于“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7.5%的预期速度。

  发展需要速度

  就目前中国的国情而言,在一段时期内保持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李潮东:本届政府求真务实,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摆在最重要位置。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只有经济增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改善和提高。

  储祥银: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新增人口相当于欧洲一个不小国家人口的总数,国家每年需要安排新增就业人口约1000万;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为国家安排就业提出了严重挑战。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就不足以吸纳和安排如此巨大的劳动就业。还有,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相对较为发达,而边远地区、中西部山区依然比较落后,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相当大,要改变中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实现协调发展,也需要一定的发展速度来支撑。

  李潮东:目前整个世界经济处于相对高速增长期。据世界银行预测和国际货币基金估计,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会与2005年持平。也就是说,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这为中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

  储祥银:还有,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投资、需求、出口)来看,总体态势良好。投资方面,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家的投资力度依然较大;民间游资金额巨大,投资欲望很强,如果加以正确引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大大增强。需求方面,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国家一系列促进内需政策措施的出台,也将对市场需求的旺盛产生积极影响。从对外贸易看,加入WTO后,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势头很猛,2005年增长23.2%,进出口总值达到14221.2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虽然贸易摩擦增多,但总体发展趋势不会逆转。

  华尔街关注中国经济

  国际社会、国际企业集团关注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之所以吸引如此多的跨国企业集团入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对中国经济能够保持持续增长的预期。

  谢国忠:我和我的同事、名震华尔街的分析师史蒂芬·罗奇先生,都曾预计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放缓。罗奇先生曾经作出中国GDP增长6.7%的预测,当时的担忧主要在中国的出口环节上。我关注的重点是中国经济的内在结构上,最大不利因素是产能过剩。以2005年计,固定投资约占中国GDP增长的四成至五成。产能过剩如果导致投资减少,自然会影响经济增长。同时减少的还不止是投资。目前,外来投资者正在减慢把厂房迁往中国内地的步伐。估计今年的出口增幅会比去年的28%大幅放缓。

  李潮东:中国已经创造了近20年的经济增长奇迹。犹如其他跨国集团一样,如新对中国市场有着良好的预期。我们把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市场的分析带到美国华尔街,向投资商,向华尔街的股票、证券和交易所的相关人员传递这样的信息。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在强劲发展的过程中没有问题。没有问题是不可能也不正常的,而在于怎样去面对和解决,怎样通过政府和市场这两支杠杆协调和平衡矛盾。

  石伊恩:我刚在英国、美国走了一圈,又到了北京。其实,无论是在伦敦、还是在华尔街,大家关注北京、关注中国经济,已不只是把中国作为一个市场,而是企业综合发展的一部分。事实上,在过去两年内,中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结构失衡和泡沫的可能性,比如IT、房地产,又如经济发展对出口的过度依赖等。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体现了这些思路,即深层次改革、解决产业结构性矛盾以及保持经济均衡发展。跨国企业希望中国有好的投资环境。

8%考验调控能力

  从2002年实行宏观调控至今,中国经济已经软着陆。但是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高速度和高能耗矛盾、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差距,都还存在。

  储祥银: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如期顺利实现经济增长速度8%,十分重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均衡发展的目标,这意味着不但产业结构要均衡发展、进出口要均衡发展、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农村的建设要均衡发展,富裕地区、发达地区与贫穷地区、落后地区要均衡发展。

  石伊恩:此前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分别为7%、7%及8%,而实际增长却达至10%左右。这一轮主要由投资拉动的增长,也给经济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仍然偏高,钢铁、电解铝等部分过度投资的不良后果开始出现,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农村消费需求不足难以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储祥银:今年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是供给能力显著增加与需求增长相对稳定或有所减弱的矛盾。温总理在报告中还提出了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其他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是中国首次将能耗指标列为宏观调控主要预期目标之一,显示了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决心。

  李潮东:要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保持中国经济这条大船平稳较快地运行,防止大的颠簸和起落,避免风险就显得更为重要。实现8%的增长速度不太难,但指标背后的“潜台词”是均衡发展。要防止地方层层加码追求速度攀比,一味牺牲质量和效益。

  8%的预期目标意在传递这样的宏观调控信号:中国经济需要“稳健型”增长,要重质量和效益,重可持续发展。(记者 戴岚)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