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分析
 
 
 
注重质量、创新 中国经济增长将开始理性回落

  时间:2006-03-07 09:46    来源: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 温家宝总理5日在人大会议上首度公布“十一五”(1996—2010年)年均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7.5%,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在经过27年的高速增长后将要适度回落。

     在过去27年里,中国经济年均增长超过9%,去年达到了9.9%,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这个最新透露出来的指标以及“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在“两会”代表委员以及经济专家中引起了热烈讨论。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这一速度传递的信息非常丰富。人们认为,经济增长虽然回落,却是积极的和理性的。它并不意味着经济的滑坡——更不是萧条,而是要争取更加繁荣。“发展是硬道理”的方针没有丝毫改变。去年底,随着中国首次经济普查结果的公布,经过“统计机器”精密测量后的2004年,中国经济一下子长大了约17%。国家统计局说,2005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已跃居世界第四位。

     “年均7.5%的增长速度并不慢,因为中国已经是一个规模很大的经济体。”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胡平西说,“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美国,若它的增长速度在3%以上已属很高,随着‘块头’越来越大,中国的经济增长也会适度回落。”

     中国“十一五”规划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认为,7.5%可能是“十一五”规划中最容易实现的发展目标。根据他的计算,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在9.3%-9.5%之间,而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已经降至千分之六,这意味着今后5年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速很可能超过7.5%。不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代表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他指出,中国经济面临的不健康因素很多,如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增长方式转变缓慢、能源资源消耗过大、城乡区域和社会发展差距大等,不能完全排除经济大起大落的可能性。因此,他说,如果真能实现7.5%的预期增长目标,那将是“非常理想”的。

     人们注意到,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认为“这个目标是积极的,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但他强调,这个目标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基础上的。他要求各地不要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速度。“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中国经济增长迫切需要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胡平西说,“若今后五年仍要保持9%以上的增长,中国的经济发展恐怕就难以可持续。”

     “十一五”规划在提出年均经济增长7.5%目标的同时,也首次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20%的目标。胡鞍钢认为,实现能耗降低的目标可能是今后五年中国所有发展目标中最难实现的一个,但这是政府已经公开承诺的“约束性目标”,具有法律效力。他说,“这充分说明,“十一五”期间中国发展的最重要特征,是从以往20多年来以GDP为中心的快速发展轨道转入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

     要达到“十一五”的目标,中央政府强调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优化产业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和以人为本来推动发展。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基础上,中国新的五年规划充分体现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思想,强调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优化产业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和以人为本来推动发展。

     从已披露的纲要草案看,“十一五”规划采用国际通行的做法,将发展目标加以指标化和定量化,就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人口资源环境、公共服务人民生活提出了22项指标。各项目标的设计明显淡化和缩小了基于市场机制配置的经济增长率的目标(只有6项),同时明显地扩大和强化了政府必须履行的公共服务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有16项)。

     全国政协委员段永基指出,如果说以往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工业挂帅”,那么,“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发生向“内需拉动、创新挂帅”的转型。这个深刻变化的着力点是质量、是创新。

 
编辑: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