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代表委员:内地与港澳合作共赢“十一五”
 
 
  来源:      日期:2007-03-14 14:47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四日电 题:内地与港澳 共赢“十一五”

  中新社记者 郭军

  今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澳门回归八周年。港澳与内地的合作与交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展和深化,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在正于此间参加全国两会的粤港澳代表委员看来,唯有合作方能可持续发展,方可共赢“十一五”。

   香港:新的机会更大

  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与内地密不可分。“十三亿人口的巨大需求,对香港来说可谓用不完的商机。虽然过去的生意可能缩小,不过新的机会将更大。”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朱幼麟认为,国家将香港纳入“十一五”规划,香港可帮内地引进外国和香港的资金。内地通过“自由行”、内地公司在港上市以及为香港企业家提供劳动力,帮助香港发展。朱幼麟希望香港人珍惜这种良好的互动关系。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强调,国家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加强内地与港澳在经贸、科教、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与港澳各界人士一道,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围绕进一步融入“十一五”规划时期中国经济大发展的格局,香港代表委员提出不少积极建议。李国强委员提出推动香港与广西双赢合作,加速“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打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伍淑清委员建议以黑龙江为基地,利用香港优势,加快香港、黑龙江与俄罗斯经济通道建设。李秀恒委员则建议香港融入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计划。

  澳门:发挥独特优势

  对于澳门,由于经济规模不大,内部市场有限,缺乏自然资源,澳门必须发挥其自由港优势,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之中。特别是通过落实CEPA,加强与内地经贸合作与交流,打造区域性商贸服务平台。重点是将澳门建设成为粤西地区商贸服务的平台、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的平台和世界华商联系与合作的平台,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这种合作将极大拓展澳门经济发展空间,促进其产业结构适度多元。

  澳门全国人大代表刘艺良指出,现在最重要的是完善澳门各项设施,包括扩建口岸、加速通关,建设港珠澳大桥、第二个港澳码头,扩建国际机场、衔接广珠高速铁路等。贺一诚代表认为,澳门本地公司少有大的财团有力量去参与内地基础设施、铁路及能源等类的投资,但在旅游发展和其他工业发展项目方面,可以和内地多融合一点。

  广东:辐射泛珠三角

  作为最邻近港澳的省份,广东占尽合作先机。“广东与香港情同手足,香港好,广东好;广东好,香港更好。”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这几年,广东与香港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四百亿美元,去年已达三千五百亿美元。香港到广东投资的企业增长很快,去年广东有九万家港企,投资额逾一千亿美元。此外,两地在旅游、口岸、跨境基础设施、科技、教育、民生等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大珠三角合作到泛珠三角合作,从CEPA的实施到国家“十一五”规划中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合作,广东与港澳的关系一直最密切,双方的合作层次、合作领域也越来越广,越来越深。

  由广东辐射开去,通过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平台,港澳与内地湖南、广西、四川等其它地区也建立了日益密切的合作关系。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指出,泛珠三角合作的优势在于产业差异明显、经济互补性强。这样的区域合作格局,有利于发展香港的金融业、航运业、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澳门的旅游业和其他产业。

  合作:务实互利共赢

  目前广东与港澳确定了“前瞻、全局、务实、互利”的合作方针,彼此分工,合力打造大珠三角经济区,使广东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香港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以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为主的服务业中心之一,澳门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博彩、旅游中心和区域性的商贸服务平台。

  “背靠内地,面向世界”,强化与内地的合作已是港澳各界的共识。不久前公布的香港特区政府最新年度财政预算案中,已表示要继续深化与内地的经济融合。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优化产业结构为香港澳门带来机遇,亦有挑战。来自港澳的代表委员也指出,应该把握遇,以勇于创新和灵活变通的态度,发挥“一国两制”下的独特优势,为内地与港澳经济的持续发展共同繁荣作出贡献。

 
编辑: system    
  查看/发表评论
 
中国台湾网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