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 新中国档案

“银河”巨型计算机诞生“争气机”争出民族尊严

时间:2009-08-31 14:12   来源:解放军报

 

矗立在机房里的“银河”巨型计算机。本报资料信息中心提供

 

  【大事回放】 1983年12月,我国第一台命名为“银河”的巨型计算机在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计算机的国家。

  25年过去了,曾经参与我国首台“银河”巨型机研制的李思昆教授依然对那一幕激动人心的场景记忆犹新——在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国庆大典上,我国首台每秒运行一亿次的“银河”巨型机模型受阅通过天安门广场,向世人展示了它那迷人的风采。

  如今,在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宽敞明亮的“银河”机房,由7个乳黄色圆柱形机柜组成的我国首台“银河”巨型机,静静地矗立在那里。面对“银河”,李思昆教授感慨不已:正是因为有了它,我国结束了没有巨型计算机的历史,一举打破了国外对高性能计算机的封锁与禁运,我国的大型科学计算从此不再受制于人。

  往事不堪回首。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由于没有高性能计算机,勘探的石油矿藏数据和资料不得不送到国外去进行计算处理,不仅费用昂贵,而且所有数据无密可保。

  “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不能没有巨型机!”1978年,在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上,邓小平同志的话掷地有声。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我国决定自主研制巨型机,以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大型科学计算问题。小平同志郑重地将这一重任交给了当时的国防科委,并提出由国防科大承担研制任务。

  时任国防科大计算机研究所所长的慈云桂教授听到这一消息,连声说:“好,好,就等着这一天呀!”他当即立下军令状:每秒1亿次一次不少,6年时间一天不拖,预算经费一分不超。

  “从那时起,军令状激励鞭策研制人员快马加鞭、忘我拼搏。”谈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李思昆教授感慨万千。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技术落后,西方国家对我实行技术封锁,国防科大虽然是国内研制计算机最早的单位,但此前为远望号测量船研制的“151”机,运算速度只有每秒100万次,现在要研制每秒运算1亿次的巨型机,意味着运算速度要提高100倍,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所有科研人员都憋足了一股劲:豁出命也要搞出巨型机来,为中华民族争光。

  “事实上,当时大家就把这台机器叫做‘争气机’,就是要争一口气,争出民族尊严,不让外国人卡我们的脖子。”李思昆教授说。为了造出这台“争气机”,以慈云桂教授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瞄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巨型机技术,扬长避短,集智攻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靠自主创新攻克了数百项关键技术,闯过了一个个理论、技术和工艺难关,5年夜以继日的顽强拼搏,我国首台巨型机横空出世,比预期提前了一年。

  1983年12月,首台巨型计算机经过12天连续拷机,主机运行289小时任务无一故障,大大超过了预定的性能指标,顺利通过国家技术鉴定。中国从此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立研制巨型机的国家。

  创新无止境。此后,国防科大又研制出“银河-II”、“银河-III”等系列巨型机,一步步将我国巨型机技术推向国际前沿。一台台巨型机,宛若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星辰,闪耀在信息技术领域天空。

  “银河”系列巨型机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的问世既意味着我国在科技领域的一次次突破,同时也为许多重要科研领域提供了技术支持,被广泛应用到天气预报、航空航天、海洋环境、油气勘探、信息安全等国防和国民经济众多关键领域。

  “争气机”,为中国人民争到的绝不仅仅是一口气,而是一个民族的尊严和自豪,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记者 王握文 特约通讯员 司宏伟

 

编辑:杨笑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