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 经典中国·辉煌60年

“咱们工人有力量”——新中国60年工人阶级光辉历程回眸

时间:2009-10-02 20:1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9月29日电(记者王敏)“工人阶级要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来带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工业战线排头兵马恒昌当年向全国职工发出的倡议。

    “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是铁人王进喜为甩掉“中国贫油”帽子喊出的豪迈誓言。

    “我们用事实证明:中国的码头工人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干的,我们也能干,别人不能干的,我们照样能干!”这是当代“金牌工人”许振超向世界作出的自信宣告。

    ……

    60年风雨兼程,60年沧桑巨变,工人阶级风采依旧,先进思想和精神风貌永不褪色,始终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这些凝聚工人阶级大无畏英雄气概和对祖国母亲赤子情怀的豪言壮语,是对工人阶级作为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定力量、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中坚力量的最生动写照、最有力印证。

    60年来,伴随着“中国奇迹”一次次亮相的,正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

    在刚刚闭幕的达沃斯年会上,中国GDP二季度同比增长7.9%,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经济被誉为国际金融危机下低迷的世界经济中难得的一个亮点。

    站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门槛上,回溯走过的路,发现伴随着“中国奇迹”一次次亮相的,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

    1949年我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不到世界产量的千分之一,如今粗钢产量突破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近40%;1949年我国原油产量只有12万吨,2008年接近1.9亿吨,是1949年的1500多倍……曾经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已成长为世界瞩目的工业大国,并向工业强国迈进。

    1949年底,全国职工只有800多万人,仅占全国人口1.49%。2008年,全国职工达2.87亿人,增长了35倍多,占全国人口的21.6%。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职工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作为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一个阶级,中国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一历史使命决定了,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工人阶级便是中国奇迹的创造者。

    从“一五”计划,到改革开放,直至进入21世纪;从充当着经济发展火车头的民族工业走向振兴,到多种经济全面发展齐头并进……中国工人阶级始终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站在时代前列,顺应潮流、勇担责任、不辱使命!

    凭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豪情,作为建设者的中国工人阶级,从无到有地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1952年,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研制成功;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卡车试制下线;1961年,中国第一台1.2万吨水压机研制成功……

    凭着时不我待、奋起直追的雄心,工人阶级在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加快步伐大显身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载人航天、奥运工程、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

    统计显示,经过60年的奋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179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4.4万亿美元,增长了77倍;国家外汇储备由1950年的1.57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95万亿美元,增长了1.2万倍。广大职工创造的GDP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26.8%上升到目前的80%多!

    60年来,见证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工人阶级自身也在发展中进步,书写着作为国家领导阶级的光荣与梦想

    日前,经1375万余张职工投票评选产生了60名“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孟泰、时传祥、王进喜、蒋筑英、包起帆、许振超……当选者涵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方面的劳动模范,他们时代不同、岗位各异、经历不一,但共同蕴含的劳模精神,让这些名字灿若群星,光耀大地。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共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2.5万余人次,省部级劳动模范30多万人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8万人次。

    英模辈出,奏响的是“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时代强音,激发的是当家做主人的责任与豪情,展示的是中国工人阶级非凡的气魄和智慧——

    孟泰,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带领广大工人把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几个废铁堆翻了个遍,给鞍钢建成了著名的“孟泰仓库”;

    时传祥,北京崇文区清洁队掏粪工人,把掏粪当成十分光荣的劳动,树立了“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职业道德观;

    赵梦桃,西北国棉一厂细纱挡车工,以“困难留己、方便让人”和“不让一个伙伴掉队”的“梦桃精神”影响了一代人;

    张秉贵,北京百货大楼营业员,练就了“一抓准”和“一口清”的过硬本领,他的“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

    他们,不仅用勤劳双手和聪明才智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历经岁月的磨砺,这种精神更散发出璀璨的光芒,引领着更多的后来人奋力前行。

    包起帆、王启民、李斌、孔祥瑞、许振超、王洪军、窦铁成……大批凭借科学知识、技术创新而弄潮时代的新时期劳模涌现了,无论是“抓斗大王”还是“新时期铁人”,无论是“一钩准”还是“振超效率”,共同印证的都是永不停步的劳模群体和劳模精神。

    劳模和劳模精神是工人阶级先进性的高度浓缩。他们身后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工人阶级。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职工中有80%是文盲,科学技术人员不到5万人。目前,全国职工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48年,职工中技术工人占29.1%,有1132万人取得不同等级职业资格证书;1949年,全国工人党员为11万人,占党员总数的比例2.5%。目前,全国工人党员733.6万名,增长了66倍,占党员总数的比例达9.7%。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初公布的2008年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名单中,3997名获得者中有400名是优秀的技术工人,占总数的1/10,而这是我国政府第一次将技术工人纳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选拔范围。 

    这些都诠释一个道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是职工队伍思想政治觉悟、科学文化技术素质和组织纪律水平的集中体现,而且同推动历史进步的伟大作用相辅相成。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工人阶级必将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征程中始终挺立潮头。

    60年来,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工人阶级做时代先锋、当行动楷模的主人翁风采依然

    中国工人阶级的前途命运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广大职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工人阶级利益不断实现。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镇失业人口达474万人,失业率高达23.6%,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仅为4.5平方米。到2008年,全国城镇就业人员达30210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2%;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28平方米左右。

    在劳动经济权益得到有力维护的同时,工人阶级的政治民主权利也得到切实的制度保障。截至2008年9月底,全国已建工会企事业单位建立职代会制度的达156.8万家,覆盖职工1.19亿人,实行厂务公开制度的达147.6万家,覆盖职工1.13亿人。

    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当广大职工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更加得到尊重,根本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维护和发展,其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也得以最大限度的激发。据统计,目前全国有近70%的企业和职工参加了劳动竞赛。仅2008年,全国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719.8万件,技术革新项目57.1万项,职工发明创造项目16.5万项,荣获国家专利项目5.4万项……

 

    这一切都生动而有力地证明:工人阶级不愧为继续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的时代先锋,不愧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行动楷模。

    激荡着60年的光荣与梦想,工人阶级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中国工人阶级必将创造新的辉煌,“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歌声必将一直在共和国的上空飞扬!

编辑:杨永青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