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 社会民生

中国人60年卫浴变迁:从公共到私密到产业发展

时间:2009-09-02 13:48   来源:《小康》杂志

  上厕所、洗澡,这些最隐密的事情里,却折射着时代变迁。60年间,中国人的卫浴领域里,从私密感受,到产业发展,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 本刊记者 金沙沙

  公共厕所:从遭罪到享受

  “我再也想不到,厕所可以这么上!”年届七旬的高老先生说,让他发出感慨的是一款用后可自动冲洗的座便器。他回想起刚解放时他去上厕所时的情景:“小时候,四合院里讲究的人家有个小厕所,蹲式,每天有掏大粪的来收拾。有的人家穷,几口人挤两间小屋,除了公用厕所,就是马桶了。”
 
  对于公共厕所,老北京人都有着熟悉而复杂的记忆。曾经一个时期里,每天早上,人们一见面就会问:“干嘛去?”“开会——”。“开会”就是上厕所,因为当时人多,公共厕所少,人们不得不在门前排队等候,等的时候天南地北地聊聊,再加之北京人的政治敏感性强,每天的国家大事少不得在此神侃,故称“开会”。

  北京刚解放时,比较像样的公厕83座,胡同里很少有公厕,直到1959年,北京公厕增至1049座;1969年,才增至3327座;差不多一条胡同能有一两个。但如厕问题还有待改善,人们呼声很高,于是1979年,增至5500多座;1989年,增至6800多座;1994年,增至6870座。20世纪,随着危房改造、拆迁等一系列的城市变革,公共厕所有所减少。

  “公厕变化最大的还数近20年。”东城区环卫局工会主席宗德雯说:“北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胡同里基本没有公厕,厕所一般在居民院内,称为‘户厕’。直到上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北京胡同里开始逐步建起‘街坊式’公厕,这种厕所就是城墙砖搭的,中间没有隔板,厕坑是沟槽式的,每天有专人一天两次用胶皮水管将粪便冲入粪井。因为公厕建设的选址问题,东城区的户厕从改造到全部取消整整经历了30年。”

  当时是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公厕也还是“初级”水平。在80年代以前,绝大多数公厕蹲位之间没有隔挡,一览无余。据早些年环卫局调查,北京公厕的氨和硫化氢的含量分别比日本的极限含量高若干倍。被外宾称为夏天“哭笑叫跳”,冬天“蹲躬站”。某些港澳同胞和外国人因不习惯北京公厕无遮无挡,只好头朝里,臀部朝外,被戏称为“鸵鸟政策”。一位美籍华人曾说:“北京的厕所让我感到了震惊,随后我又感到了一种耻辱。”

  当时还流传着一个笑话,说一个外地人对北京人愤愤然说:“我在你们北京呆了这么久,才发现两座公共厕所!”北京人戏答:“多了就奇怪了,本来就只能有两座,一座男厕所,一座女厕所。”

  直到90年代,北京的厕所改造才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进程。“1993年前后,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日益关注,对公厕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很多人对公厕有意见。一是脏、臭,二是数量少,不仅生活不方便,也影响了国家形象。当时有人提出‘公厕革命’,虽然对这一概念我们还觉得有些模糊,主要是从外观进行改进,改变传统观念中的公厕‘形象’。也有人提出‘厕所与经营门脸相结合,以厕养厕’,让厕所从此有了第二职业。这些围绕公厕所进行的改造,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公厕革命’从北京波及到全国。使东城区的公共厕改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宗德雯说。

  1994年至1999年,东城区提出“不把破旧的公厕带入21世纪”的目标。开始推行“上类厕所”,并提出“一厕一景”,强调厕所与周围景观的和谐统一。虽然是外观的改造,但贴磁砖、安隔板,还是让厕所有了最初的“人文关怀”,从此上厕所不用再“大眼瞪小眼”,味道也没有过去那么“刺激”了。

  “当时的‘上类厕所’分为三类,一类、二类厕所是独立厕间的,有洗手池,脚踏冲水;三类厕所有隔板。当时,一二类厕所有人看管,要收费。直到2002年国家下文:凡政府投资修建的公厕一律免费。”

  2000年前后,“不把破旧厕所留到新世纪”的北京市,终于告别了最后一批死坑厕所, “从新世纪开始,在探索公厕建设现代化科技化中,我们把环保节能作为一个新的目标。当时我们做了不少尝试,从脚踏式冲水方式,到环保型发泡剂(生物菌分解粪便)的使用,再到太阳能厕所、流动公厕,再到纳米免冲小便斗,我们东城区环卫局建设处的同事真是没少动脑筋。”

  “文明公厕”是近些年环卫部门对公厕在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上提出的新目标。即要求公厕从外观改造、内部改造和管理服务上,体现出高层次的人性化建设和服务。 “‘文明公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设施,是不是清洁节能环保的公厕。有一些公厕不仅有残疾坡道、婴儿台、老人休息椅,甚至还有第三空间,就是对于行动不便的人可以允许帮扶他(她)的人进入。另一方面就是软件环境的改变——服务,对公厕环境尽心维护和保洁,对行动不便、有困难的人给予帮助,保洁员要文明礼貌、遵守职业道德等,这都是我们工作的内容。”宗德雯说。

  到2008年,经历了诸多曲折的“公厕革命”才基本完成,渐渐淡出人们关注焦点的公共厕所回归了它真正的使命:服务与享受。

  中国卫浴产业:60年突围

  也许正是由于厕所的公共职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滞后,所以当有一些人搬进楼房时,对厕所的关注自然就高了。“中国人的‘厕所革命’从改革开放后开始,我还记得很清楚,80年代中期家装中有一个流行趋势叫‘蹲改坐’,就是从蹲式改成坐式的马桶。”最早一批住进楼房的左先生说。

  自此,中国人的如厕条件和中国的社会一样日新月异地发展着。从冲洗式坐便式,到自动冲洗坐便器再到现在的不仅自动冲洗,还可如厕后用水冲洗人体,外加烘干。“我的岳母,自从在我家用过一次卫洗丽后,从来没向我要过东西的老太太对我说:能不能给我也买一个卫洗丽?”东陶(中国)有限公司市场营销总监马小刚说。

  1995年正式在中国设立公司的东陶(中国)有限公司是进入中国的第二个国际品牌,自此,TOTO开始了在中国市场的左冲右突,每年以20%的发展速度递增,到2008年年底TOTO的销售额高达18亿人民币。这只是中国卫浴产业发展的冰山一角。
 
  “中国陶瓷产业,60年来的发展不是一点点快,一点点提高,而是变化太大太大。产量、品种、功能、技术、出口量的发展简直不可想象。中国日用陶瓷产量占全球陶瓷产量的70%,洁具总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差不多40%。”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秘书长黄芯红告诉记者。

  1949年,中国只生产了6000多件陶瓷产品,而到了2008年,陶瓷产品产量就超过1亿件。从出品量来看,1949年出口量为0,而到了2008年出口达5500多万件。从技术上来,1949年,中国生产的陶瓷制品粗大笨重,仍然沿袭几百年来的手工工艺,而现在,半机械化生产的陶瓷制品,轻巧美观,并具备了“杀菌、负离子”等新工艺。1949年,中国卫生洁具只有直冲式一种冲水方式,而现在直冲、虹吸落差式、虹吸涡流式、虹吸喷射式、智能化座垫等新技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据马小刚回忆,TOTO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产品水平很低,只有唐陶一家,产品连包装都没有,就是用麻绳子捆着瓦楞纸。“现在,中国产品质量功能进步很快,箭牌、惠达等品牌都在向进口品牌靠近。”

  品质相近,但并不代表价格接近。以坐便器为例,国外品牌高端虹吸式坐便器一般为4000元人民币左右,而国产品牌却只有2000元。去年年底,在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会员大会期间举行的中外企业家论坛上,唐山惠达陶瓷集团董事长王惠文曾因中国卫浴产品的低价问题语出惊人。他当场向欧洲卫浴品牌乐家的亚太区总裁马凯发问:“中国的卫陶产品价格便宜吗?中国的产品为什么价格这么便宜?”在王惠文眼里,中国卫浴市场是国内企业自己“让”出去的,相互倾轧的国内企业让国外企业坐收渔翁之利。

  黄芯红说:“物美价廉是件好事,但从产业可持续发展来说,物美价廉就不对。特别是对于像陶瓷业这种高消耗(每年吃一座大山)、高污染的行业来说,它消耗掉我们的不可再生资源,破坏我们的环境,更不能提倡物美价廉!”

  除此以外,国产品牌还遇到了不少“成长的烦恼”。“品牌缺失”就让不少国内卫浴厂商头疼。而这其实与“物美价廉”是问题的“一体两面”,如果不打造品牌,只能是“物美价廉”, 只能制造低附加值产品,占领低端市场,导致科研、宣传资金缺乏,还是不能打造品牌??长此以往只能是恶性循环。对此黄芯红说:“只做贴牌,而不做自己的品牌,人们永远不能认识你的产品。虽然对于出口型厂家打造自己的品牌难度的确很大,但我认为不是没有办法可想,办法就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贴牌,一条腿打自己的品牌,先少量出口自己的品牌,让国外的消费者认识到中国产品的质量与性能与国外品牌同样优秀,慢慢培育市场,你总要打啊,你不打的话永远没有自己的品牌,永远做国外品牌的影子,替人家赚钱!”

  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馆建设招标时,最先规定招标只针对国外品牌,凡是国产品牌没资格投标,最后经过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的交涉,奥组委才同意增加国产品牌的投标名额,最后国产品牌美加华等品牌也一举中标。国产品牌受国外品牌的冲击可见一斑。

  在箭牌卫浴事业部总经理方春眼中,中国卫浴产业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近二十年才发展到一个历史高峰。“改革开放以后,一批中国民族品牌开始发展,并以民族企业为主流,给品牌带来一定的提升,尤其是以佛山陶瓷为代表。90年代从国外引进了一些设备、加工制造方法,使我们国产品牌的质量水平与营销水平得到很大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是以引进为主。1998年之前,是苦苦挣扎,当时消费者只认国外品牌。到了21世纪以后,中国品牌有了自己的研发团队。”

  2000年之后,卫浴产品开始有了“井喷式”发展,“这和国家政策有关,与房地产发展有关。2009年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小品牌资金压力大,大品牌趁机扩大市场,到了该洗牌的时候了。我们用十几年的努力走了国外六七十年发展的历程。”方春说。

  TIPS

  气味是厕所质量的主要标志之一,按照国际惯例,厕所臭气强度分为6等:0度无臭;1度稍稍感觉臭气存在;2度确认恶臭存在;3 度感觉恶臭存在;4度恶臭明显存在;5度恶臭强烈存在;6度恶臭程度更强烈。臭气的各种成分的ppm(百万分比为计量单位),日本规定厕所气味标准是:氨为百万分之一,硫化氢为百万分之0.02,超过上述标准的不准使用。

  美加华:

  2008年北京奥运会,佛山市美加华陶瓷有限公司是中国唯一一家进入“鸟巢”的国产品牌。之前,美加华的产品已于2005年进入奥组委办公大楼。经过两个月摧残式的性能测试后,美加华的样品直接送到国家检测中心。经过技术指标、产品选用等方面的严格考量,美加华的各项检测指标都被认定为优秀。此后,美加华公司克服各种困难,为奥运场馆提供了高标准的卫浴产品。
 
  HCG:

  1931年成立于台湾的和成卫浴(HCG)和所有的卫浴品牌不同,和成表达了一种温暖的情感诉求。这也成为和成产品除科技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在和成人看来,卫生间是清晨起来,我们必访的第一个房间,也是晚上就寝前,最后进入的房间。它使我们放松、舒适、清洁与平和,和成人深信,我们必须爱护这个房间。因为它是我们真正的起居室。

  中国各时期卫浴符号

  上世纪70年代:老澡堂子、公共厕所

  比较著名的澡堂子有位于北京珠市口西大街的清华池,位于北京王府井八面槽的清华园,位于宣武区杨梅竹斜街的东升平园,位于李铁拐斜街的西升平园,位于北京东四南大街的怡和园,位于北京壬广福斜街的一品香等。

  北京的澡堂子也有三六九等,最高档的是头等官堂,比官堂次之的就是“盆塘”,盆塘是单间雅座,内设两个搪瓷浴盆,外设躺椅、茶具。最低级别的澡堂叫做散座,也叫池塘,光顾于此的多是底层劳动者。

  公共厕所就不用说了,灰顶灰墙,有一绿漆小门的方便之所即是。

  上世纪80年代:搪瓷脸盆、唐陶产品

  印着大红喜字或鸳鸯戏水图案的搪瓷脸盆成为当时的抢手货,其实搪瓷隔热性好、好清洁的优点,直到现在都是任何产品不可取代的。而且只要是没有颜色的搪瓷就是无毒无害的,尽可以放心使用。

  1956年唐山市陶瓷工业公司成立,当年出口日用瓷85万件,揭开了唐山日用瓷出口的序幕,洁白的瓷器上面蓝色的“唐山陶瓷”几个字给人印象深刻。现在,唐陶主要是以骨瓷闻名于世。

  上世纪90年代:燕山热水器、座便器

  那时候还没有强排式热水器,出现了不少事故,后来国家大力推行强排,让人们可以安心地在家里洗上舒服的热水澡。

  当时厕所蹲改坐,成为时尚,因为的确省力,一边上厕所,一边看看报纸和杂志,让如厕成为一种享受,可谓是一大革命。

  21世纪:整体卫浴、软体浴缸、卫洗丽

  整体卫浴横空出世,成为各类人群选择的对象。博洛尼新推出的软体浴缸,让人体会到在沙发中沐浴的美妙感受。上厕所使用自动冲洗功能的卫洗丽,在日本已经有20年的历史,现在这一产品也进入到中国,很有可能成为新的厕所革命。

 

编辑:杨笑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