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 人民军队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军队军事训练回眸

时间:2009-09-02 10: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三峡,壁立千仞。长江,千回百转。

    站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时代高地,回望我军军事训练创新发展的轨迹,这条征程恰似一条冲出峡谷的钢铁洪流,一路跌宕起伏,一路汹涌澎湃。

    千里奔流,夺峡而出,方见潮平两岸阔。

    红色基因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

    “职业军人中,十分之七还是相信刺刀。”这是克劳塞维茨的话。

    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100多年间,在人类由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步骑兵作战向机械化战争过渡的进程中,这种现象存在了100多年。

    然而,军事训练转变,是当今每一名中国军人耳熟能详的“军语”。

    回溯我军军事训练的历史长河,我们就会发现:训练转变,甚至不是今天才有的提法,更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忆往昔,抗美援朝战争硝烟刚刚飘散,我军就开始了训练转变的探索。以上世纪50年代的正规化训练为标志,我军实现了“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到“从训练中学习战争”的转变。

    60年代,以“大比武”为标志,我军军事训练开始了由全面学习苏军向“以我为主”的转变。

    70年代,以“三打三防”训练为标志,我军实现了由应付常规条件下的地面战争向应付核条件下的立体战争的转变。

    进入80年代,以“华北大演习”引发的合同战役战术训练改革为标志,开始了由单一兵种训练向诸军兵种合同训练的转变。

    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撞开了人类战争新时代的大门。以“辽阳集训”引发的“科技大练兵”为标志,我军开始由应对一般战争向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转变,军队战斗力生成方式开始朝着科技密集型、质量效能型的方向发展。

    转变!转变!转变!回溯我军历史,我军军事训练在绝大多数历史时期,都紧扣时代脉搏、紧随战争演变、紧贴使命任务。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新世纪新阶段,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我军军事训练的主题应该是什么?我军军事训练的航船将驶向何方?

    2005年4月,胡锦涛主席在一次重要会议指出:“有必要进一步强调把军事训练切实摆到战略地位,在全军大抓军事训练,营造浓厚练兵氛围,推动军事训练不断深入发展”,“加强军事训练,不仅是打仗的需要,也是一种重要的治军方式和管理方式”。

    2006年6月,在全军军事训练会议上,胡主席明确提出了推进军事训练转变新的时代主题:立足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实际,更加自觉地主动地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转变。

    60年风雨不息,60年与时俱进,我们这支军队始终保持一个鲜明的“红色基因”——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  

    告别昨天

    头脑更新,探索更勇敢

    摘掉上将肩章,穿上士兵服。上世纪50年代末,许世友、杨得志、杨勇等一大批能征善战的高级将领下连当兵,与战士一起摸爬滚打、刺杀格斗……

    历史记载着:正是那次由将军们率先垂范的练兵热潮,使我军实现了从战争时期应急式训练向和平时期正规化训练的转变。

    正是“将军下连当兵”,使李德生将军发现了郭兴福,经叶剑英元帅向毛泽东主席建议,引发了60年代初轰动全军的“大比武”。

    半个世纪之后,我军新一代高级将领续写佳话。他们走进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的课堂,率先学习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的新本领,领衔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训练转变之路。统计数据显示,到2009年夏季,仅国防科技大学承办的高级干部高科技知识培训班,已经举办23期,培训高级指挥员1300多人。

    从将军当士兵,到将军当学员,新的变化在发生。如今,我军高级指挥员亲自走上信息化指挥平台调度千军万马,正在从凤毛麟角成为寻常景观。我军高级指挥员信息化素质先天不足的“门槛”,正在被悄然跨越。

    外电如此评价:中国军队的将军们,正在倡导进行一次新的“胡服骑射”,其标志物不是战袍和骏马,而是“比特流”和计算机芯片。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透过信息化战争迷雾,中国军人仿佛依稀看到100多年前泰晤士河畔的那盏灯火。

    1893年,恩格斯眺望即将出现在人类战争海平面上的机械化战争巨舰的桅杆,有过这样的精辟论述:“现在未必能再找到另一个像军事这样革命的领域……技术每天都在无情地把一切东西、甚至是刚刚开始使用的东西当作已经无用的东西加以抛弃。”而“当技术革命的浪潮正在四周汹涌澎湃的时候……我们需要更新、更勇敢的头脑。”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这场深刻影响人民军队未来发展走向的训练转变浪潮中,军委总部、各大军区、军兵种高级将领主动谋变革、思转变,带动各级领导机关率先转变,实施了一系列推进训练转变的创新实践。

    三军演兵场日新月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景观——

    全军联合训练迈开新步伐,新理论、新战法、新训法百花齐放。实战化、模拟化、基地化训练扎实开展,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迅速普及。陆军组建“合成营”,合成训练向战斗单元渗透。海军传统意义上的部门长变成对海作战、对空作战、反潜作战指挥员,方面作战长亮相“海上中军帐”。 空军划出专门空域设置“空中电磁走廊”,有效解决复杂电磁环境“难设置”。第二炮兵创建军事训练电子档案,使军事训练转变实现全过程动态精细化管控。 武警部队组建专业“蓝军模拟分队”,部队砺剑有了磨刀石,反恐有了强对手……  

    大考连绵

    训练转变,凸显群体力量

    2006年6月26日,北京中国剧院。

    那天,这里没有上演名牌大剧,而是首届全军青年十大爱军精武标兵表彰主会场。一批在军事训练转变中脱颖而出的中国军人,踩着红地毯,走向领奖台。

    军事训练转变,总是为中国军人迅速明确奋斗的方向、精武的焦点、荣誉的标杆。

    二战时期,巴顿将军谈到训练,曾叉起一段湿面条放在饭桌上,训导他的军官们:“看,你从后面是无法将面条往前推的,因为面条会从中间变弯。士兵也是一样,只能站在他们前面率领他们向前。”

    巴顿信奉的,是拿破仑的军事哲学:“征服古尔者,非罗马之军队,乃恺撒也。罗马之所畏惧,非加尔达日军,乃汉尼布也。征印度者,非马其顿军,乃亚历山大也。”

    先悟者明,先算者胜。在训练转变之路上,似乎总是将帅手中的战旗,指引士兵脚下的战靴。然而,在信息化战争时代,士兵已不是最简单的作战元素,而是一个子系统的主人。于是,当军事变革的浪潮越过乌拉尔山,中国军队的训练转变凸显一个鲜明的印记:成为一场中国官兵群众性的创新实践,进而成为检验创新理论、论证体制编制、验证武器装备效能、锻造新型军事人才的基本平台。

    10多年前,发源于某集团军的“以劣胜优三两招”,迅速演变成席卷全军的“科技大练兵”。如今,全军军事训练会议仅仅两个月后,一场大规模军事演习在济南战区确山合同战术训练基地举行。此次演习,我军首次运用陆军演习评估系统检验部队战斗力,史称“确山大考”。随后,一系列旨在加快军事训练转变的“大考”迅速启动——

    “砺兵-2006”。沈阳军区某集团军某机步旅全员全装,经铁路输送和摩托化机动,行程1400公里,跨区机动到北京军区某合同战术训练基地,首次探索了陆军部队跨区训练的方法路子。

    “砺剑-2007”。天空,空军航空兵、海军航空兵战鹰列阵苍穹;地面,陆军坦克集群纵横驰骋,第二炮兵导弹发射架剑指蓝天。此次,全军多军兵种首次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开展联合作战演练,催生一批新战法、新训法。

    2008年,全军新一代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试训进入高潮,163个试训师旅级单位,大多是全军军事训练一级单位。有关专家指出,试训部队的探索,已经远远超越了为新大纲编修“建言献策”的任务本身,正大踏步地引领部队建设转型。

    我军有个好传统:凡举大事抓试点。何谓试点?归根到底试验的,就是群众的创造力。我军历史反复启示我们,每当训练转变渐入佳境,练兵场上官兵的新创造就会层出不穷——

    练兵场上活跃之时,正是我军建设高涨之日;练兵场上新事物涌现之时,正是我军建设的主题突出之日。 (武天敏 刘逢安)

 

编辑:杨笑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