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 人民军队

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探索:从"大步兵"到信息化(图)

时间:2009-08-17 13:54   来源:解放军报

 

  新军事变革日新月异,战争形态飞速演变。未来的战争风云,首先飘散在今天的训练场上。——题记

  【引子】一支英雄部队的“涅槃”

  这是一支英雄辈出的部队。它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曾参加过数百次战役战斗,战功卓著;和平建设时期,曾参加过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抢险救灾和重大迎外军事演习任务,是我军对外开放“窗口”部队,名扬中外。

  这是一支站立军事变革潮头的部队,参与了我军5代军事训练大纲编修试训,先后担负20余项总部和军区赋予的训练改革试点任务,编修10余项全军性的训练法规。

  这是一支历经我军精简整编、改制换装、部队转型等重大事件的部队,是我军有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一个缩影——它代表陆军的昨天,今天又引领陆军建设的未来。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济南军区某机步旅,置身硝烟弥漫的演练场,感受他们锐意变革的气息,探寻他们执著变革的轨迹。

  从“万人千车”到“小型精干”,在“由大变小”的阵痛中,他们毅然甩掉了“大步兵”的包袱——

  规模上做了“减法”,效能上就要做“加法”

  这一切都来得那样突然。

  1998年7月9日,正在训练场进行热火朝天训练的济南军区某摩步师官兵,突然接到军委命令,将摩步师改编为摩步旅。几乎是一夜之间,万人千车的部队走得只剩下一个“零头”。

  要知道,建国以后,无论是上个世纪50年代整编改装,还是80年代百万大裁军,许多部队在做“减法”时,这支部队却始终做“加法”。从师领导到基层官兵,谁也没有想到,这次整编会“精简”到他们的头上。

  宣读命令那天,师长特意戴上墨镜,仍然难以遮掩不断涌出的眼泪。那年,这支部队军官转业1000余人,士兵退伍、调走8000余人,50多名副团职军官只留下了8名。无论是留下的,还是离开的,官兵们全都流泪了,许多人都有些想不通。

  “战友之间的分离之痛可以理解,但军人更应该重眼光和使命!”第一任旅长、现任某集团军军长马宜明说,既然海湾战争风云已经拉开新军事变革序幕,靠人海战术打仗已成为历史,我们就必须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否则就会被历史淘汰。

  美国一位研究战略问题的著名学者说过,如果你有机会到葛底斯堡,你可以站在葛底斯堡的高处,察看一下这个古战场,1863年美国内战时曾有20万人在这里战斗,今天我们大约只用150人就可以控制整个这一地区,到2025年我们将只需10人。

  未来战争的小型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二战时期数千辆坦克、上百万人集团作战将不复存在。缩小军队规模,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于是,一个全新的改革探索从这个旅训练场悄然起步——

  在新的旅营体制下,兵种比例增大,机关人员少,指导力量弱。更严峻的现实是,部队合成程度高了,领导机关仍然是懂步兵的多,懂兵种的少。如何把这些兵种“捏”在一起训?成为他们进行训练改革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起初,旅党委采取“班子合成”的办法:抓炮兵专业训练,配懂炮兵的副参谋长;抓坦克专业训练,配懂装甲兵的副参谋长;抓工兵专业训练,配懂工兵的副参谋长。最多的时候,旅里配了5名副参谋长,但还是忙不过来。

  训练场上,车马炮依旧是各训各的。一时间,训练改革陷入僵局。

  如何开展摩步旅体制下训练?几经波折,旅党委终于明白一个道理:部队合成了,人员素质更要合成。于是,他们采取多种形式,突出抓好兵种知识学习,变“班子合成”为“素质合成”,从根本上解决训练指导力量弱的问题。

  相对摩步师来说,摩步旅专业分工更细,训练组织难度更大。全旅7个兵种80余个专业,一些专业编制小、人员少,集中组训困难。旅党委按照“大兵种小集中、小兵种大集中”原则,创新组训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小兵种组训难题。

  辛勤耕耘结出丰硕果实。1999年底,这个旅迎来全军首次军事训练等级考评,也是这个旅编制体制调整后第一次“大考”。他们不负众望,以军区总评第一名的成绩上交了一份合格答卷。

  更具标志意义的探索也接踵而来。

  精简后的摩步旅战斗力到底有多强?虽然上级没有赋予任务,但这个旅领导却想到了。他们结合部队实际,借鉴外军关于作战能力的论证成果,综合运用指数法、模拟法两种手段,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部队的作战能力进行综合评估。

  结果却出人意料:按照编制体制调整的初衷,摩步旅的作战能力应该是“远大于团、接近于师”。而实际上,精简后的摩步旅此时作战能力却是“远小于师、略大于团”。

  改革问题到底出在哪儿?这个旅党委“一班人”深入训练场反复研究后认为,适应新军事变革需要,进行精简整编方向没有错,问题是主战力量不足、步坦比例不协调、支援保障兵种编配不够科学等造成的。

  借鉴外军新军事变革成果,立足我军现状及未来作战需求,他们对摩步旅主战力量的规模、步坦编配比例、支援保障兵种编配比例、武器装备的配套进行科学论证,提出“诸兵种合成到旅、伴随兵种合成到营”的作战理念。

  2001年9月,全军军旅营体制编制研讨会在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召开,来自总部机关、科研院所和全军的第一批师改旅部队代表参加会议。会上,这个旅对摩步旅可能担负的作战任务、作战能力、保障能力等进行系统论述,首次对摩步旅的定位进行了完整表述,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共鸣,受到总部高度重视。

  机遇向来青睐有准备的人。这一年,总部机关经过反复论证后,决定把3个营的新型步战车装备率先列装到这个旅。

  靠勇于自主创新,这个旅赢来又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从“摩托化”到“机械化”,在坚持不懈的探索中,他们为全军同类型部队做出示范——

  改制换装不是简单的装备更新,而是部队建设的深层次变革

  2001年12月26日,是一个值得载入这个旅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官兵们敲锣打鼓,迎来了盼望已久的新型步战车。

  这一天,这个旅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军第一支轻型机械化步兵旅,历史性地担负起为全军同类型部队建设探索路子的重任。

  从“摩托化”到“机械化”,虽说仅有两个字之差,但要实现这个跨越决非易事。

  “改制换装备了,最难的还是跨越思想观念这道‘坎’。”该旅副参谋长陈波体会颇深。

  当时,陈波是一名连长,负责“装甲步兵连战术”课目示范。一遍没过关,两遍也没过关,原因就一条:氛围不够。

  大多数干部是传统步兵出身,组织战术课目演示,还习惯以往传统步兵战术中战士三五成群、嗷嗷叫地扑向目标,训练场上杀声震天、龙腾虎跃的场景。然而,装甲步兵战术演练原则是:人不下车。训练场上基本上不见一个兵,自然看不到那种热闹景象。

  过去,传统步兵训练“一杆枪、两条腿、四枚弹,多大场地都能练”,对训练场地要求不高。如今,一个摩步营的战术训练场,却满足不了一个装步连的训练要求。

  时任该旅旅长、现任某集团军参谋长胡修斌归纳总结出3个“不相适应”:官兵素质与战斗力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组训方法路子与训练要求不相适应、保障模式与保障要求不相适应。

  看似训练场上不适应,实则是思想观念不适应。摩托化改为机械化,不是简单的武器装备更新,而是部队建设的深层次变革。

  训练场上“栽”了跟头,思想上“捡”了个明白。这个旅党委着眼新军事变革需要,出台《机步旅建设三年规划》,明确观念转变、理论创新、人才培养、整体合成、综合保障等5项重点工作及具体措施。

  撇开一切职务,一切从零做起,从最基础的学起。新装备到位第二年,旅领导专程到千里之外的军区坦克乘员训练基地借来学兵训练大纲,从旅长到士兵,一批批官兵相继封闭起来;从理论学习到实装操作,从技能到战术,一招一式地练,一个一个地过关。

  “不换脑子就换人,谁有本事谁有位。”这个旅人才队伍滚雪球般壮大起来的同时,30多位干部因不适应新装备训练需要被调离岗位。年底,军区和集团军联合组织考核验收,这个旅专业技术等级率达87.7%,创造全军同类部队之最。

  在成绩面前,他们没有陶醉,而是想得更深、走得更远:随着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现代兵器远射程、超视距的“远战制胜观”替代传统的“刺刀见红”、“200米硬功夫”的“近战制胜观”,作为全军第一支机步旅如何适应这些新变化?怎样应对这个挑战?

  一个围绕机步旅“打什么仗、打多大仗、仗怎么打、怎么保障”的探索随之在训练场悄然兴起。从任旅参谋长、副旅长到旅长,唐岩峰全程参与、全程见证了探索全过程。唐旅长深有感慨地说:“面对新军事变革,探索借鉴外军经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适应我军建设实际。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走得更远。”

  2001年,这个旅全面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机步旅基本作战能力、装备保障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并探索出10多种新战法。

  2002年,这个旅以未来信息化联合作战为背景,对机步旅的指挥控制、情报获取、信息战、特种作战等重难点问题进行初步探索,形成具体对策与措施。

  2003年,这个旅结合部队演习经验,重点研究了机步旅在集团军编成内遂行作战任务的基本战法和战术手段,并结合不同的作战任务,对作战支援和后装保障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经过不懈努力,这个旅终于探索出了一整套改制换装的成功经验。2004年5月,总部在这个旅召开了全军机步旅改制换装建设现场观摩研讨会,向全军推广他们的经验。

 

  从按部就班到追求创新,在新旧观念交锋中,他们为新大纲编修试训探索出一条条新路——

  改革贵在下定“破”的决心,鼓足“闯”的勇气

  世纪之交,随着科技练兵蓬勃兴起,现行军事训练大纲所规定的训练内容,明显滞后于高技术条件下军事训练发展。我军新一代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编修试训工作紧锣密鼓进行。

  “官兵分训”、“质量调控”、“统分结合”、“滚动发展”……全新的训练模式向传统思维观念发起了挑战。

  单兵阶段实行官兵分训,是新大纲的一个重要变化,也是试训的重点和难点——我军军事训练传统是官兵同训,而新军事变革要求官兵分训。

  一时间,官兵分训阻力重重,举步维艰。传统组训方式与新军事变革需要矛盾,让许多试训部队望而却步。

  刚刚起步的官兵分训改革,要不要退回到官兵同训?这个旅党委反复研究认为,官兵分训是大势所趋,不分,改革受阻;骤然完全分开,脱离了部队实际,改革同样受损失,必须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训练新路子。

  着眼部队建设实际,这个旅按照“一般课目士官组织、重点难点课目军官组织”的原则,采取军官、士官“双轨制”,营连每天指定一名军官担任值班员,排指定一名士官担任士官长,分别负责本级训练的组织实施。此举有效地解决了官兵分训中的难题。

  随后,这个旅着眼新军事变革需要,对分队军官训练组织与实施、训练质量调控等进行探索,并及时总结出经验,将《新大纲试训面临几个具体问题及对策》上报总部。

  看到这份来自训练场的报告,总参机关一位负责新大纲试训的领导连说三个“没想到”:没想到你们研究得这么深,没想到对策措施解决得这么好,没想到你们落实总部训练改革的意图这么坚决。

  训练改革实际上是一场新旧观念的碰撞与交锋,按部就班就难以取得突破性成果。面对试训中遇到的问题,这个旅党委确立三条原则:一是敢于“破”,不破不立;二是大胆“闯”,不怕丢面子;三是坚决“放”,让官兵唱主角。

  新大纲试训结束时,这个旅被总部评为全军新大纲编修试训先进单位。同时,总部又赋予他们编写与新大纲配套的《陆军军事训练指导法》。

  2007年,我军新一代《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编修试训工作正式启动。总部再一次把新大纲重头戏《合成军队师旅团》编修试训任务交给他们。旅作训科长乔思军全程参与了这次新大纲编修试训,他掰着手指列举旅对训练改革所作贡献——

  拓宽四级制评定范围,增加百分制考核比重,恢复了评选“神枪手、神炮手、技术能手”传统做法;着眼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把维稳、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纳入大纲体系;针对营一级合成程度提高实际,加强营战术协同训练……

  其实,细细梳理,这个旅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担负我军第三代到第七代训练大纲的编修试训任务,为全军编写过《军事训练等级评定》等10余项法规教材。

  从“机械化”到“信息化”,在不断开阔视野中,他们开始触摸信息化战争的须角——

  把目光投向未来战场,让脚步走近未来“对手”

  如果说农业时代的战争是“摔跤”,工业时代的战争是“赛车”,那么信息时代的战争就是“下棋”。从靠“钢铁”取胜转向靠“芯片”取胜,正成为今后战争形态演变的主旋律。

  面对未来信息化条件下战争,这个旅党委感到,推动军事训练转变,必须走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式发展道路,把目光投向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样式、作战指挥、战法训法研究。

  视野的广度决定着思维的敏度。复杂电磁环境训练是探索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抓手。然而,训练场上复杂电磁环境设置难,让许多部队官兵望而却步。

  “要开展复杂电磁环境训练,首先要搞清什么是复杂电磁环境。”这个旅党委迎难而上,把目光投向未来战场。

  没想到,一场不经意的演练,让这个旅领导发现复杂电磁环境并不“复杂”。

  初春的桐柏山,春寒料峭。这个旅组织信息化条件下实兵演习。机动途中,二营营长突然听到电台传来旅长唐岩峰的声音:“二营长,停止前进,向某高地集合!”二营长二话没说,立刻指挥部队向某高地奔去。当二营长风尘仆仆地赶到时,突然发现自己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没有识别命令真假。

  打开干扰设备,让旅常委们上车体验干扰环境中电台通话;架设多部电台,让无线电兵在噪声中练“耳功”……这种看似有违常态的做法背后,唐岩峰的目的就一个:都说复杂电磁环境摸不着、看不见,就想让官兵感受到它无时不在。

  迈开复杂电磁环境训练第一步后,这个旅又立足现有装备,组织同频同类电台进行阻断式干扰,用全旅最大功率电台进行压制式干扰。

  一边人为设置复杂电磁环境,一边组织官兵探索种种应对之策。改频、换频、多方式组网、多路径通信,训练场上电磁密布,无形战场刀光剑影。

  “只有始终站立新军事变革潮头,不断开阔视野,才能不迷失方向,走得更远更好。”回忆起这10年走过的探索道路,旅政委彭玉斌感慨万分。

  大漠起烽烟,沙场秋点兵。一场信息化条件下实兵对抗演练在塞外打响。为应对复杂电磁环境,唐旅长把指挥车装扮得像个刺猬一样,插满了各种天线,各种通信手段竟有7种之多。

  “走起来一大串,停下来一大片”,曾是装甲机械化部队机动时的真实写照。唐岩峰算过这么一笔账:全旅大大小小机械化装备数百台(辆),开进时按普通车间距算,绵延数十公里,从第一台装备出营门到最后一台装备出营门,需要一个多小时。

  这一个多小时时间,敌人卫星能侦察几次?火炮、导弹能瞄准几次?飞机能轰炸几次?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瞬息万变,分秒必争,错过一分钟,就有可能导致战争失败。机械化部队怎样才能在信息化战争中有所作为?

  从那天起,这个旅党委“一班人”就深入到训练场,开始研究机械化作战样式、基本作战单位编组、营一级应担负什么样的作战任务、具备什么样的作战能力等问题。很快,机步旅应该以合成营为基本作战单元等研究成果引起总部关注,并吸收到新一代训练大纲中。

  十年磨一剑。如今,这支从训练场走出的我军第一支轻型机械化步兵旅,已成为我军一支铁甲劲旅。去年秋季,总部决定组织我军第一支轻型机械化步兵旅与我军信息化程度最高的某装甲团同场较量、以试锋芒,检验其信息化条件下的实战能力。

  这是一次最高水平的巅峰对决。这个旅千里跃进当年成吉思汗跃马扬鞭的内蒙古大草原,在生疏地形与复杂电磁环境下,与以逸待劳的北京军区某机械化部队进行实兵对抗。

  这是一次极为严峻的实战考验。对这个旅来说,既要拿出“压箱底”的本领与对手一决雌雄,更要担负起为装甲机械化部队发展方向探路的重任。

  硝烟弥漫的演练现场,他们坚持与对手斗智斗勇,在技术与战术结合上寻求突破复杂电磁环境的对策,围绕战术对抗与谋略对抗演练全纵深立体攻击战法;针对参演部队力量多元特点,演练陆空联合精确打击等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内容,受到总部机关充分肯定。

  演练结束后,这个旅官兵没喝庆功酒,而是着眼新军事变革特点,围绕实兵对抗各个环节,查找出了7类129个具体问题,并就如何提高部队指控能力、提高综合保障能力及拓展部队训练的方法路子等,向总部提出具体建设性意见。

  “在农业时代的冷兵器战争中,体能起主导作用。在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战争中,钢铁起主导作用。在信息时代的信息化战争中,信息技术将成为构成作战力量的主要素。提高部队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能力,将是我们下一个目标。”结束采访时,唐岩峰这样对记者说。

  思想有多远,步子就能走多远;认识有多深,步子就能迈多大。这个旅走过的不平凡转型经历,不正是我军坚持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缩影吗?

  【后记】 探索无止境 改革无止境

  当前,风起云涌的信息化浪潮在冲击机械化工业时代的同时,在军事上也强烈地冲击着机械化战争的堤岸。信息化战争形态代替机械化战争形态已是不争的事实。只有充分认知未来的人,才有可能准确地把握未来战争的特点规律,并有可能占据未来军事斗争的制高点。

  探索无止境,改革无止境。为了和平,我们期望这支英雄部队在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胡君华 费士廷 特约通讯员 杨西河)

  (文中照片由付晓飞、黄万里、毛铁朕摄)

编辑:杨笑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