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 教育体育

周济谈新中国60年教育:"教育最终会让人民满意"

时间:2009-08-27 09:20   来源:新华网

   这是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接受记者采访(8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

为人民办教育是责任,也是幸福
--教育部部长周济谈新中国60年教育

    新华网北京8月26日电(记者 吴晶)在教育部部长周济的办公桌上,有两张放大的彩色照片――照片上,几个西部贫困地区的学童,正咧着嘴,开心地笑。

    “无论何时,只要看看这些照片,想想孩子们的笑脸,我就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办教育的人都是幸福的。”周济说。

    无论是30多年前在新疆基层当教师,还是现在担任教育部长,周济都感到自己是在“办教育”。然而,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办教育”并非易事。

    上任6年来,周济始终保持着一种信念:只要牢记人民的期望,坚持把改革推进下去,教育最终会让人民满意。

    难忘孩子们的笑脸

    今年63岁的周济出生在新中国诞生前夕,他常说:“没有新中国的教育,就没有今天的我。”

    担任教育部长以来,他把自己对教育的感激都融入夜以继日的工作。周济的办公室总是开门最早、关门最晚。办公桌上,秘书帮忙打回的午餐盒饭经常放到冰凉。

    每年,周济总会挤出很多时间到农村、下基层。一项教育政策出台后,孩子们的反映如何,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甘肃甘南裕固族自治县,孩子们接受远程教育课程,双眼散发光芒;在宁夏西海固的偏远山区,孩子们领过免费教科书,发出欢快笑声;在海南省的中等职业学校,孩子们手拿职业证书,对自己的未来和家庭的致富充满信心……

    “看到孩子们健康成长,我就倍受鼓舞。”他说。  

    周济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大力投入,从经费上保障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同时,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推进信息化建设,使广大农村和边疆地区孩子的学习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2008年9月1日,全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1.6亿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这意味着我国全面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

    从此,“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由老百姓自编的顺口溜伴随着这项里程碑式的政策,一起被载入共和国发展的史册。

    周济已数不清:自己去过多少所农村学校,进过多少间教室。但是,他却始终记得:孩子们的笑脸带给他的温暖和快乐。

    还有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情感,时常在周济的心中涌动。当他在地震灾区,看到英雄教师拼命护住学生的姿势,他流泪了;当他在奥运赛场,看到大学生志愿者全心投入的热情,他感动了……

    “每到这种时候,我就越发能感到教育者的崇高和教育事业的神圣。”周济说。

    见证历史性的跨越

    1965年,周济进入大学,是“文革”前最后一批大学生,当年全国高校招生20万;1978年,他考上研究生,当年招生27.3万;1998年时,他做大学校长,当年招生108万;如今,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我国高校招生已达600多万。

    周济在近40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从大学生到教育部长的角色转变。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的10年间,走过了其他国家30至50年的历程,完成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 

    2007年以来,我国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连续扩招的基础上,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免费,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成本分担,同时大力增加财政投入,建立起全方位的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最终在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体制方面,完成又一次深层次的改革。

    “60年奋斗下来,我们做成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就是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有学上,都能上得起学,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周济说。

    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一个教育大国正在崛起。经常有外国友人对周济说:你们创造了奇迹!

    目前,我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超过8.5年和11年,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达到8200万人,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的目标,正在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周济说。

    当年,在海外“疯狂”学习知识的周济曾经梦想:祖国的教育事业有朝一日也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具有吸引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青少年把中国当成了留学首选目的地。海外已有4000万人在学习汉语,建立起249所孔子学院。

    “今非昔比,教育已成为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窗口。”周济说,“我经历这样一个全过程,真是感慨万千。” 

    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好学

    周济支过教,留过学,当过校长,科技厅长、武汉市长,又当教育部长。正如他自己所说,从一个受教育者成长为教师,再成为一个教育管理者,“一辈子都在和教育打交道”。

    按照他的理解:教育的本质就是做人的工作,也是塑造人的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周济认为,新中国的教育成就巨大,主要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人民教师的无私奉献和改革开放的不懈努力。

    “历史已经证明,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无法让人民满意。”他说。

    因此,面对一个个棘手的教育问题,周济始终坚持要改革创新,要开放思路。高校扩招遭受质疑时,他坚持把目光放长远,着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素质教育实施备受争议时,他主张以德育为抓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考招生违规现象曝光时,他坚信“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大力推进信息公开。

    周济上任的6年间,正是教育进入新世纪、应对新挑战的时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他工作的“压力”和“动力”。

    “在教育大发展的过程中,不规范、不和谐的现象仍会存在。我们一定要正确对待、理解民众的抱怨,不必气馁,也不用回避。”他说。 

    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周济对正在制订中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倾注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时甚至要连夜召集会议,讨论问题。

    周济认为,世界经济社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竞争将更多地体现在人才质量上,我国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愿望和要求将进一步提升。

    针对每一项改革措施,他时常提醒大家要保持清醒:我们的教育仍然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仍然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

    尽管任务艰巨,周济说:“当今中国的建设者,都是我们自主培养出来的;今日中国的成就,教育功不可没。有了这样的基础和证明,我们应该信心百倍!”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祖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学,这是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的责任。”周济说。

 

编辑:杨笑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