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60年 省长访谈 -- 人物动态

黄奇帆:金融危中有机 重庆风景稍好

时间:2009-09-07 09:43   来源:重庆日报

  今年1—7月,重庆GDP增速为12.7%,预计全年可达到14%。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散去的时候,重庆如何做到风景这边稍好?6日上午,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在出席“2009重庆内陆开放高地论坛暨中国名媒总编辑集体采访”活动时,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我市“战胜”危机的原因、下一步发展目标以及战略措施。

  现象:经济增长并不单靠投资拉动

  自去年底以来,全国银行“开闸放水”,一时间,投资拉动成为国内许多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然而,黄奇帆却指出,重庆GDP高速增长,不仅仅是因为投资,而是五大板块共同发力,支撑了重庆经济又好、又快向前。

  第一个是工业板块。工业经济占据了我市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近几个月来,我市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均保持了19%—20%的增速;

  第二是商业零售。1—7月,我市商业零售总额增长20%以上。

  第三是房地产。1—6月,我市房地产业增加值也是以18%的速度增长;

  第四就是在金融危机中,异军突起的重庆金融业。1—7月,重庆金融GDP增长37.5%,成为我市增长最快的行业,拉动经济增长的生力军。

  第五才是固定资产投资。今年1—7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在35%。

  黄奇帆表示,除了投资拉动,重庆的工商产业、市场消费、金融需求等,呈现均衡、和谐发展的格局,后劲很足,具有可持续性。

  原因:天帮忙 人努力

  重庆经济为何会取得这样的成绩?“一方面是人努力,一方面是天帮忙。”黄奇帆说。

  所谓“天帮忙”,是指胡锦涛总书记给重庆的“314”定位,为重庆导航定向,以及国务院给重庆的3号文件。3号文件为重庆戴了13个“金帽子”,给了“12+10”的优惠政策、鼓励政策,当然会激励重庆快速发展。

  此外,还有国家“保增长、调结构、促民生”的政策措施。虽然这些政策措施,全国各地都在贯彻落实,但因为重庆地处西部,又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因此相对受益较多。如今年1—6月,我市贷款余额增长47%,连续6个月排名全国第一。中央财政2000多亿元投资中,重庆得到了100多亿元,约占1/2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所谓“人努力”,指市政府按照中央的要求,努力地调整结构,使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去年4月,金融危机尚未全面展开的时候,市政府就出台了7条激励措施;去年9月又出台5条措施;去年12月召开的经济工作会,又出台12条措施。这些措施,今年仍在全面继续贯彻推进,这也是刺激重庆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开放:当前经济的重要抓手

  GDP增长14%,只是今年的目标。重庆的中长期目标是到2012年,通过大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重庆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开放”是我市当前工作的主要抓手。

  “与沿海比,重庆最落后的是什么?就是开放的程度。”黄奇帆说,因此,我市正在努力将重庆打造为“内陆开放高地”。

  在具体措施上,一是多层次、多方位吸引外资。除了工业,城市建设、存量资产转让都要同时进行。去年,我市引进外资27亿美元,增长了1.7倍,预计今年将超过36亿美元。

  二是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去年,我市进出口贸易比2007年增长了40%,达到了100亿美元。目标是争取2012年,重庆的进出口额突破400亿美元。其措施主要是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

  一个深居内陆的城市,为何能吸引以惠普2000万台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一大批加工贸易、服务贸易项目落户重庆?

  黄奇帆道出了重庆的“关键”。一是“三个低、两个平、一个高”。所谓“三低”,指重庆的劳动力成本低;油电煤运、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成本低;有西部大开发等各种优惠,财税成本低。“两平”,指进向物流成本和出向物流成本(加工贸易产品所需要的零部件运进成本,产品做好后要运往市场的成本)至少与沿海持平。“一高”,指重庆高水平的工作效率。

  其次,是重庆推动成立的三个开放“平台”,包括国务院已经批准的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正在建设的西永出口加工区、正向国家申请报批的两江新区。黄奇帆说,要尽可能把国家给予重庆的各种政策用好,同时学习、借鉴沿海地区的服务方式,两者集大成用于重庆的开放高地建设上。

  三是围绕开放的目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并努力将其培育为重庆的第一产业;另一方面,对钢铁、化工、汽车等产业进行结构调整,降低能耗,提高环保技术水平和产量,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四是大力发展以金融为中心的服务业,将重庆打造为中国内陆的金融中心和高地。力争到2012年,重庆的金融GDP将占到全市GDP总量的10%以上。

  五是通过宜居重庆、畅通重庆、健康重庆、平安重庆和森林重庆,这“五个重庆”建设,改善重庆的生活环境、投资环境。

  正是有了这些措施,重庆才充满信心,不仅可以在金融危机中做到“风景这边稍好”,重庆的明天还会更加美好。 (记者 曾 立)

编辑:宿静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