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海峡论坛再聚两岸各界大交流盛况

  6月18日至25日,由两岸同胞共同打造、旨在促进两岸民间交流的第二届海峡论坛在福建举行。论坛由海峡两岸62家单位、民间团体共同主办,逾万名台湾乡亲共同参与,台湾25个县市、30个界别代表参加。本届论坛着眼于扩大两岸民间交流,突出海西先行先试,围绕两岸民众共同关注的议题,开展多界别、多形式的交流活动,四大板块的25场交流活动在福建省9个设区市举办,进一步突出了海峡论坛的民间性、大众性、广泛性,促进两岸基层交流常态化。论坛的举办,是两岸同胞和社会各界大交流、大合作的重要体现,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生动写照。【专题】

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关注民意聚焦民生

  7月8日至11日,以“加强新兴产业合作,提升两岸竞争力”为主题的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广州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与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出席论坛并致辞。本届论坛抓住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的时机,集中讨论加强新兴产业合作、提升两岸经济竞争力这一重要议题,就两岸新兴产业合作、新能源合作、文化教育交流等诸多领域达成22项共同建议,对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具有积极意义。【专题】

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在台湾成立

  3月27日,台湾的劳动党、中国统一联盟、夏潮联合会等19个民间团体,在台北举行两岸和平发展论坛成立大会。大会声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并提出“创造两岸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经济基础,支持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建设共同市场;通过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两岸民众互相了解”等诉求。

两岸互联网发展论坛首次在台湾举办

  中国台湾网联合中国互联网协会、台北市电脑公会、今日新闻网、旺旺中时媒体集团,于9月5日至11日在台湾举办了“2010年两岸互联网发展论坛”。论坛以“互联互通,合作共赢”为主题,围绕前沿领域重要课题深入研讨,达成四点共识。两岸互联网业界高层首次在台湾聚首交流、研讨探索,为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与框架奠定了基础,开启了两岸业界在台湾共同举办专业性、权威性、引领性交流活动的先河。【专题】

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实现全面开放

  7月18日,大陆再增加内蒙古等6省区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区域。1至11月,台湾居民来大陆468万人次,同比增长13.6%。大陆居民赴台149万人次,同比增长69.6%;其中,赴台交流17069项、128252人次,同比增长分别为42.9%、35.8%。大陆各省区市居民赴台旅游全面开放,全年赴台旅游116.78万人次,同比增长92.6%,大陆已成为台湾旅游业第一大客源地。12月,两岸就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议题交换意见,取得了初步共识,有望于明年开始赴台个人游的试点。实践表明,赴台旅游有序实施,推动了两岸双向旅游往来,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5月4日,台湾海峡两岸观光旅游协会(台旅会)北京办事处揭牌。5月7日,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台北办事处挂牌。海旅会和台旅会双方互设旅游办事处,标志着两岸旅游交流与合作从此进入常态化、机制化发展的新阶段。

两岸各领域交流不断拓展内容丰富

  当前,两岸关系保持和平发展势头,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大交流的局面已经形成。两岸交流范围不断拓展,从经济延伸到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从都会深入到县市、乡镇、村里和社区各个阶层,从企业界、学术界扩大到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和少数民族等各个界别。
  两岸大交流交流吸引了更多的基层民众和民间社团积极参与,巩固了两岸关系改善发展的社会基础,促进了两岸各地之间相互借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服务民众的有益经验。这种交流更贴近基层,更接近民众,更易于体察和反映民意,增进了两岸同胞之间的直接沟通和感情联系。

大陆省部级干部纷纷率团访台带旺两岸交流人气

  2010年,在两岸大交流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中,两岸各地之间的交流方兴未艾,成为两岸交流的主力和亮点。一是交流互访的规模不断扩大。大陆各省市赴台交流络绎不绝,高潮迭起;台湾各县市、乡镇组团来大陆参访也大幅增加,更趋活跃。二是共同举办的交流活动日渐增多。台湾一些县市在大陆各地举办农产品推广、旅游推介等活动,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大陆一些省区市赴台举办交流活动,台湾有关的县市也给予了热情协助。大陆一些省市还积极参与台湾一些县市举办的大型活动,各地举办的“台湾周”、“台湾月”等也得到了台湾有关县市的积极响应。三是交流形式不断向制度化、机制化迈进。两岸一些城市、县市和乡镇之间已签订上百项交流协议,建立起长期交往关系。
  大陆省部级干部纷纷率大型团组赴台交流访问,带旺两岸交流人气。4月至9月,上海、湖北、福建、贵州、青海、山东、陕西、四川、浙江、广东等多个省市党政负责人,商务部、农业部、文化部等国家部委负责人以所辖协会负责人身份,纷纷率团赴台交流访问,带旺了两岸交流的人气,推动了两岸交流进一步向纵深领域拓展,提升了两岸交往的水平和层次,为两岸“大交流时代”注入了新的充沛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