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帝汶华人华侨概况

  时间:2006-09-20 08:02    来源:     
 
 

  华人较早就到过东帝汶并在当地谋生。据载,1511年,三个广东人来到东帝汶欧库西砍伐檀香木,成为东帝汶最早的华人。此后,大批广东客家人登上帝汶岛经商,很多人便定居下来,形成东帝汶最初的华人群体。葡萄牙殖民统治时期,把澳门犯人关押在东帝汶,他们刑满释放后也不能返回澳门,便在东帝汶定居,成为华人的又一群体。他们政治地位低下,经济状况不佳,当地华人不愿与他们成婚。所以,他们大多数与东帝汶人通婚,形成一批土著化华人后代。鼎盛时期,东帝汶的华人华侨人数达到约3万左右,超过葡萄牙人。历经几百年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沧桑,特别是印尼占领时期20多年的迫害,大多数人为求生计,又陆续迁居海外。2002年东帝汶独立建国后,一些华人开始返回东帝汶重建家园。目前,东帝汶有华人华侨1500人左右,大多数生活在首府帝力市。

  1975年印尼占领前,华人掌握着东帝汶的经济命脉,连农业生产也由华人支配。1975年印尼占领东帝汶后,很多华人的财产或被没收,或被毁坏,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财产毁于一旦。大多数有钱的华人移居国外,留下的大部分经济状况较差,在帝力和一些县城做点小生意。2002年5月东帝汶独立后,中国人不断从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文菜、中国大陆和香港等地来到东帝汶,他们在这里办商店、开饭店、搞建筑、开旅馆、办公司,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不仅使东帝汶商业得到恢复,而且出现竞争局面。现在,帝力市各行各业,随处可见中国人开的商店、办的企业。

  1975年印尼占领以前,东帝汶华侨华人原先就有商会、宗教和乡团等组织。其中“中华商会”和“帝力中华中小学董事会”还有自己的会所和物产,并购有华人坟场。印尼占领东帝汶后,华人的社团组织被取缔,完全停止活动。随着东帝汶政治形势逐步稳定,一些华人开始着手推动建立华人自己的社团组织。2003年3月,当地华人成立了中华商会。他们举办了一些有益的活动,如在东独立日、农历春节举办舞狮表演,捐赠救灾物资等,受到东社会各界的好评。除中华商会外,还有一个佛教协会,主管一个华人庙宇--关帝庙,经常举办一些宗教活动。

  东帝汶华人原先有较好的华文教育基础,华文学校从幼稚园到中学都有完整的体系,在帝力和各县都有华文学校。其中“帝力中华中小学”具有相当规模,全盛时有学生五六百名,学校还从国内聘请教师,采用国内的教材,并用普通话教学。1975年以后,印尼占领当局取消了华校和华文教育,强行推行印尼文教学,华文教育业不复存,华文报刊也被禁止流入东帝汶。东帝汶建国后,稍微稳定的华人社会就开始注重下一代的华文教育,开办华文补习班,并酝酿恢复帝力中华学校董事会,准备向政府要会原先的学校校舍和场地。此外,刚刚成立的中华商会也准备着手创办会讯,出版中文刊物。

  来源:中国侨网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