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宁夏简介

时间:2013-07-19 15:31   来源:中国台湾网
    宁夏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毗邻陕西省、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辖5个地级市,人口639.5万,其中回族人口228.7万,占35.8%。自治区首府银川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拥有区位、农业和能源三方面的相对优势,旅游资源优势也极为突出。自古以来,宁夏就是内接中原,西通西域,北连大漠,各民族南来北往频繁的地区,如今,其区域中心的作用日益显现,以银川为核心的黄河金岸与西安—咸阳、兰州—天水、呼包鄂榆等经济区形成呼应之势。农业优势:宁夏平原土地肥沃,黄河过境397公里,年过境流量325亿立方米,引黄灌溉条件十分便利,有高产稳产水浇地600多万亩,被列为国家级“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区,是全国四大自流灌溉区,还有大面积待开发的宜农荒地资源可共利用,是中国八个宜农荒地超千万亩的省区之一。清真牛羊肉、酿酒葡萄、枸杞、硒砂瓜等宁夏特色农产品经过精加工,打造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名牌产品。能源优势:宁夏发展火电条件得天独厚,煤炭探明储量315亿吨,居全国前位。占总储量90%的宁东煤田低灰、低硫、特低磷、高热量,易开采,是理想的发电用煤。宁东(太阳山)能源化工基地正在抓紧建设,建成后将成为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银川盆地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和地热资源储量非常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旅游资源优势:宁夏有中国生态盆景之称,不大的版图上分布着高山、大河、丘陵、平原、沙漠、湖泊、草原等多种地形地貌。“两山一河”(贺兰山、六盘山、黄河)、“两沙一陵”(沙湖、沙坡头、西夏王陵)、“两堡一城”(将台堡、镇北堡、古长城)、“两文一景”(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塞上江南景观),构成了具有多样性、差异性和独特性的旅游资源,“塞上江南·神奇宁夏”的旅游品牌含金量与日俱增,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2011年,宁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60.8亿元,增长12.0%;一、二、三产分别增长5.0%、17.5%、7.0%;实现财政总收入371.4亿元,增长29.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0亿元,增长43.2%;固定资产投资1648.5亿元,增长30.8%。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特色农业占到农业总产值的83%;“五优一新”①工业占到工业增加值的72%,服务业占到经济总量的38.8%。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医疗、养老和城市低保户廉租房等制度全覆盖;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579元,增长14.6%;农民人均纯收入5410元,增长15.7%。

  农业产业化取得新进展。近年来宁夏积极实施并完善农业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突出培育优势产业。“一优三高”②引领农业增效,“三大示范区”③建设顺利推进,粮食总产358.9万吨,实现8连增,再创历史新高。种植优势水稻70万亩、灌区冬麦56万亩、脱毒种薯16万亩。畜牧水产快速增长,占农业总产值的38%。120个示范基地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机械化水平高出全国4个百分点。引进中粮、中石化、法国轩尼诗等知名企业参与产业化经营,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54.7%。宁夏大米等43个农产品跻身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加贝兰”等宁夏葡萄酒屡获国际大奖,“塞外香”等9个粮油品牌荣获国家金奖,特色农产品远销92个国家和地区。

  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宁夏目前已形成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机械等行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特色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节能环保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三大千亿”计划助推工业升级。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嘴山工业园、灵武羊绒产业园升格为国家级园区。青铝30万吨电解铝、锦宁120万吨铝镁合金、宁夏石化500万吨炼油、水洞沟电厂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新增火电装机368万千瓦,新型煤化工产能达270万吨,外送电突破260亿度。并网风电、光伏电站装机分别达150万千瓦、50万千瓦,居全国前列。23个新能源、新材料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实现工业增加值836.9亿元,增长17.3%。攻克超低灰纯净煤等一批关键技术,甲醇制丙烯催化剂填补国内空白,镁冶炼技术装备、智能模压淬火机床全国领先,高精度铍青铜材料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高纯射频超导铌腔产品打破发达国家垄断。

  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在“十一五”期间,宁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了沙坡头水利枢纽、农村安全饮水等重点工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交通运输业发展成效显著,全区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启动河东机场三期扩建,开通银川至迪拜、银川至韩国国际航线,加密国内航线航班,民航旅客吞吐量350万人次。太中银铁路建成通车,西北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银川新站投入使用,铁路年发送旅客能力提高到500万人次。银川至巴彦浩特、同心至沿川子等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新增公路1988公里,总里程达2.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06公里。

  城市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宁夏以沿黄城市带和山区大县城建设为抓手,打开了山川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新局面,城镇化率达49.8%。沿黄城市带辐射力不断增强,编制实施沿黄经济区总体规划,中华黄河坛、地质博物馆、水利博物馆、青铜古镇、中华回族第一街等一批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以银川为核心的黄河金岸与西安—咸阳、兰州—天水、呼包鄂榆等经济区形成呼应之势。山区大县城建设初见成效,固原区域中心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山区各县城特色日益彰显,重点中心镇面貌大为改观,人流、物流、资金流快速聚集。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宁夏以回族优秀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多元文化彰显了区域民族特色。近年来,宁夏大力实施“小省区能办大文化”战略,积极创新文化发展的环境,努力兴起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宁夏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是全国八个先进省区之一。文化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一大批文化精品涌现,打造了大型舞剧《月上贺兰》、《花儿》等精品剧目并成功“走出去”,弘扬了中华文化,提升了宁夏形象。宁夏话剧团以“大篷车”为流动舞台,精心创作了《铁杆庄稼》、《梅家小院》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话剧,20年如一日,常年活跃在基层,把戏送到群众家门口,深受群众的喜爱,形成了宁夏“大篷车”精神,成为新时期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市、县两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全面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工程,建设和完善村(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健全,走在全国前列。

  民族团结日益巩固。宁夏是回族自治地方,民族关系在宁夏主要是回汉关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回汉关系走上了和谐发展轨道: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回汉关系的和谐发展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回汉关系发展有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回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得到切实尊重,宗教和睦稳定;重视对回族聚居的南部山区的扶贫开发,在政策、资金和技术上积极扶持,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形成了一支包含各方面人才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积极加强民族教育,不断提高民族素质。目前,我区回汉民族团结,是历史上民族关系最好的时期,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正在初步形成。
编辑:王文英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