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校办企业或将为台湾高校打开运营“新路”

2015年04月19日 08:45:00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原标题:校办企业或将为台湾高校打开运营“新路”

  日前,台湾教育部门宣布,因少子化冲击,不少高校已招不到学生,目前已有12所运营不佳的学校列入辅导名单,资产必须交付信托。台湾教育部门预估,从现在起到第8个学年后,台湾会有50所大学合并或关校。

  台湾业内专家认为,少子化只是造成台湾学校关门的因素之一,学校创新转型才是继续运营的关键。专家表示,目前台湾禁止大学办企业,减少了即将毕业学生实习积累经验的机会,让很多学生毕业即失业,没有展现自身才华的舞台。而大陆的校企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前积累了一定经验,同时能缓解学校运营资金压力,值得台湾借鉴。

  据台湾一家人才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台湾高校学生担忧的不再是学业而是就业,他们主要焦虑毕业即失业、薪资过低等问题。因此,不少在校生提前进入了职场。

  这些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是否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生存?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前积累工作经验?针对这些问题,台湾教育专家表示,当前高等教育重视产学实践培养,学生在进入社会前的实习可积累工作经验,有助学生创业或求职。

  ■实习不是台湾学生的必修课

  据了解,目前台湾共有159所高校,公立51所、私立108所,与大陆不同的是,台湾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要求毕业生参加毕业前实习。

  台湾阳明大学医学院学生陈伟豪通过电话告诉记者,台湾高校的实习要看专业,与医疗相关的专业几乎都要参与实习,其他文、法、理工类的实习较少。“台湾学士资格学校大致有两类。一是传统的学术型大学,比如台湾清华、台湾大学、阳明大学、台湾交大;另一类是技职类的科技大学。一般来说,学术型大学是由高中毕业生报考,相对较难,而科技类大学是由职校或专科学校毕业生报考,相对较容易。”

  台湾大叶大学校长武东星说:“职校或科技类大学大多会要求学生实习以后才能毕业,因为他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就业。而传统的大学除了医学院以外,基本上没有硬性要求实习的专业。有些学生会利用寒暑假自己找企业实习,多数的学生很少会去实习,不足的实习单位是重要原因。”

  “当然,很多学校是把实习当做学分,比如说师范类院校,学生毕业以前会到学校去观摩一段时间,大概一个月左右。观摩完才能拿到学分,学分够了才能毕业。而医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参与实习,否则不能毕业。”

  “台湾公立大学医学院的学生都会有机会进入较高水平的医院实习,而私立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多数只能到普通医院实习,较高水平医院的实习名额有限,竞争很激烈。”陈伟豪表示,医学院不论是医师、牙医师、护理人员,实习的时间都是以年来计算,而且很多时候需要实操。“在台湾,像医学院这样系统、认真进行实习的专业并不多。除医学院外,只有要求有实习学分才能毕业的高校,才会与实习单位签约,帮助学生实习,这叫做‘建教合作’。但同一所学校会与多个实习单位签约,每个实习单位的名额都不一样,需要学生填报志愿,以分数高低先后录取。”

  武东星表示,“建教合作”模式存在一定弊端,此形式的缺点在于产学脱离,培养出的学生并不一定符合市场需求。“大陆的高校都会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到学校办的工厂、企业对口实习,但台湾目前却没有这样的渠道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武东星认为,过去高校是少数精英才可以念的,找工作不是问题,但是当大学文凭普及率越来越高,大学不能只是专研高深的学术,必须要落实照顾学生的未来。“应该创造出一个生活实验园区,在校园内规划教学、实习、创业等场所和课程,让大学与社会接轨。”

  武东星说,目前台湾禁止大学办企业,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减少了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而大陆一些民办学校与校办企业紧密结合的经验,很值得台湾借鉴。

  ■校企给予学生实习机会为学校缓解资金压力

  武东星表示,台湾部分高校资金紧张,多数要靠自己,台当局只能补助较少部分,所以生源对于高校存活尤为关键。“台湾私立大学大多是自给自足,台当局每年只划拨一小部分资金,学校运营的资金多数来源于学生的学杂费,所以生源的减少直接影响到学校的运营,但更重要的是学校没有自己的企业,不仅不能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同时也缺少了‘盈利’产业。”

  武东星强调,台湾很多面临关门的高校的教育质量非常好,民间代表也愿意投入大量资金到教育事业,如果台湾高校能开办自己的企业,纵使学生来源变少,也不会关门。

  “台湾的教育需要创新,应该参考大陆高校的经验,在教育性质及一定规模下,兴办盈利事业,重点在教育,不是与民争利。”武东星表示,大陆有很多拥有校办企业的高校。“如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就是由清华大学控股的高科技公司;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由北京大学投资创办。这些校企都是在为学校服务,不仅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有学校建设资金方面。”

  “大陆高校不仅有校企,还有企业办的学校,如北京吉利学院,为定向培养人才及产学一体增加了便利。”武东星表示,大陆有的高校将学生专业课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学习一段时间专业知识,然后到校企或工厂进行实操后,再让学生继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校办企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了学习到的知识,积累了实操经验,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武东星说,过去台湾的高校都有在校内设置实习商店,未来应该要扩大发展。“虽然学校以教育目的兴办的企业,经营成本会比较高,但是正规的职场环境,可以提升台湾学生水平,也可活跃地方发展。”

  武东星建议,台湾应允许大学在一定规模下成立实验工厂,以“前店后校、前校后厂”等形式成立附属机构。台当局必须思考学校的需求,跨行业商讨,制订一个法规,松绑校办企业的限制,让学校有多元的财源。

  两岸专家分析指出,台湾高校的学杂费不是学校发展的唯一途径,各大学应多元化发展,如果通过开启“校办企业”这条“活路”,学校研发的技术投入生产、销售,将增加学校自主性收入,会解决更多日常运营问题。

  (来源:人民政协报)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王怡然 ]

原稿件标题: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王怡然

原稿件来源:人民政协报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