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民进党主席之争 三强争霸变一枝独秀

2014年04月17日 08:48:00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孙立极(北京):占领“立法院”议场24天后,台湾学生10日终于退场。与此同时,被外界批评为“看门党”的民进党内部也出现了一连串的反思声。

  吴亚明(台北):民进党主席选举因这场反服贸黑箱作业风波,候选人登记延迟到4月14日启动。此前,前主席谢长廷、蔡英文先后宣布参选,加上现任党主席苏贞昌,形成三强争霸的格局。不料,4月14日早8时,苏贞昌突然宣布:“少一次厮杀,党就少一次伤害”,决定不参加此次党主席选举。谢长廷随后也宣布,他非常理解苏的做法,也决定退选。当天中午,蔡英文则发表声明:在苏、谢都退出党主席选举后,她要坚定承担责任,完成世代传承和党的改革。

  孙立极:纷扰了至少两三个月的民进党主席之争,仅仅一个上午的时间就尘埃落定,当然苏贞昌、谢长廷有个人前程考虑,但风云变幻的背后,与学生占领议场行动中民进党所扮演的角色及遭遇的困境不无关联。

  吴亚明:学生占领“立院”24天,民进党籍“立委”每天在议场门口排班站岗,防止警察驱离学生,还代学生张罗大小事情,俨然学生们的“小弟”。3月23日学生攻进“行政院”的当晚,苏贞昌、蔡英文、谢长廷等人又坐在“行政院”广场保驾护航。4月10日学生们退场时,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总召”柯建铭等人为学生团体代表退场开道——这就是民进党在此期间出现在镜头前的表现。

  孙立极:民进党是这场学生运动的领导者吗?运动的开始、结束以及中间发展,都非民进党所能掌控,难怪民进党被外界讥讽“边缘化”。苏贞昌解释说,民进党退居第二线,是为了避免学生占领议场行动被国民党操作成蓝绿对抗,民进党与学生是“分线并击”。但显然学生们并无配合民进党的意思。

  吴亚明:以“路过中正一”事件为例。学生退场次日,仍有一个团体不愿退场。11日一早,警方采取驱离行动。不想,台湾大学学生洪崇晏因不满强制驱离的中正一分局警察,号召1000多位民众当晚以路过方式,包围中正一分局。他们向警方丢冥纸、丢鸡蛋,洪崇晏还威胁中正一分局局长方仰宁“会害你自己被暗杀”。方仰宁被迫现场道歉,民众情绪仍难控制。现场有记者误撕了学生张贴的海报,便遭到包围推挤;还有记者被近百人一路追赶。有媒体人表示,如果没有民进党推波助澜形塑的这种氛围,不会发生台大学生号召群众包围警分局事件。

  孙立极:“路过中正一”事件之后,已看出台湾民众态度转折。据媒体报道,台北市1999市民当家热线,11日起一天半内接到1124通民众来电,74%表达支持方仰宁。有网友成立“无限期支持方仰宁、支持警察”脸书团,一天内即有超过18万人点赞。但凡有些政治常识的人就应该可以看出,“路过中正一”事件已出现脱序迹象,苏贞昌仍然公开支持抗议民众,认为行动诉求“具有高度的正当性”。这个表态明显为反对而反对、只能一反到底的局促。

  吴亚明:民进党籍前“立委”郭正亮日前的撰文可谓一针见血。文章指出,民进党在24天里从头到尾始终患得患失。因为缺乏两岸定见,民进党对服务贸易协议和两岸协议监督条例的立场,也随着学生占领议场行动的情势变化而见风转舵。例如眼见3月30日抗议游行的规模盛大,民进党立刻跟进,不但服贸诉求从“逐条审查”“有条件支持”加码到“退回重启谈判”,监督条例也上纲到“两国论”复辟。此后几天,随着美国多位人物的表态,民进党又见风转舵,表示“并非全面反服贸”。郭正亮指出,一个曾经执政8年的政党,对于两岸经贸、两岸定位等重大问题,竟然如此缺乏务实政策,轻率附会后遗症极严重的两岸激进路线。可以说,民进党折损了整个党、自毁了两年来的两岸转型。

  孙立极:实际上,对于两岸政策民进党一直处于投机式的摇摆不定,只不过这一个月来太过明显。因此,苏贞昌退出党主席选举,一方面有以退为进的个人考虑,另一方面民进党主席这个位子要比一个月前烫手得多。以两岸政策为例,青年学生可以反完服贸继续回校上课,了解两岸经贸在台湾经济中地位举足轻重的民进党则要如何处理后续?继续一反到底,还是改变方向承认政治投机?两条路都不好走。

  吴亚明:台湾指标民调发布一份在4月8日、9日所做的民调,结果显示,与3月下旬相比,民众对国民党好感比率增加3.8个百分点、反感比率微降0.3个百分点;对民进党好感比率减少3.9个百分点、反感比率陡增7.0个百分点。这份民调可以看出民众对民进党在这场运动中的表现的观感。(记者 孙立极 吴亚明)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国际新闻 军事新闻 科技新闻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王怡然 ]

原稿件标题: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王怡然

原稿件来源:人民日报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