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照片
二、简介
王昶雄,原名王荣生,1916年出生于淡水。
淡水公学校毕业后,留日求学,先进郁文馆中学,再入日本大学文学系,父逝后转读日本大学齿学系。1942年毕业,第二年返乡,在家乡开设齿科诊所。留日时期,他的文学活动在即开始,曾加入“青鸟杂志”、“文艺草纸”季刊为同仁,并在台湾新民报发表作品。返台后,加入“台湾文学”杂志,常有日文写作之小说、诗、评论发表于日、台两地报刊。成为台湾新文学运动“战争期”的重要作家之一。
王昶雄以日文写小说、散文、诗、评论,质量都很可观,小说创作虽以短篇为主,但也有数篇中篇的佳作,如“淡水河边”、“涟漪”、“镜子”等,尤以“奔流”最引起大家的注意。中篇小说“奔流”,深刻传达被殖民者受迫害的心灵,引起战前战后的各方学者热烈的讨论。此作品曾被入选1943年《台湾小说选》,评价方面则呈现两极化,有些人认位这篇文章是站在台湾人的立场,也有一些人认为它是一篇皇民化的作品,然而正因其复杂的诠释面向,更可看出“奔流”的重要意义所在。张恒豪曾如是说:“细读《奔流》,不禁让人想起南非作家娜汀.葛玛蒂在面对白人才酷镇压时,她说:‘一面忍受通满恶意的官僚作风,一面设法逃避他们手中的条款,为了苟且偷生,黑人作家们不得不从明白的表现法,转向比较含蓄而暧昧的语句来表达心中的感受’。同样的情况,对于决战文学的凝视,实在不能不有如此的‘同情’及‘文学的见识’。”
战后,他一度担任中学老师。1953年,淡水搬至中山北路,继续从事牙医的工作。忙碌的门诊,使他无法像“文学少年”时期一样,专注于文学上。然而,爱好文艺的他并没有封笔,时有游记、小品散文之作,最值得赞许的是他的中文,书写文字流畅,毫无语言转换之障碍。除了纯文学的创作之外,其与吕泉生教授也合作的台语歌曲,如:“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结与结”、“我爱台湾我的故乡”、“失落的梦”,更是引起大众的欢迎,成为脍炙人口的台湾风味之歌谣。
据研究者指出,王昶雄对文学的认同,一直坚持着三个原则:(一)文学是不该穿制服的,任何环境下,总要有自己的个性。(二)文学的精神是自由的表现精神,文学精神存在的地方,就是自由存在的处所。(三)小说的构想和技巧,虽然无定法,但理应不断的求新、求变。他的执着与严谨的“文学观”,可见之于“我为什么要写作”一文:
“文学是人世的的镜子,......灵敏的作家,才会在平凡的生活中观察出新颖的地方来,体认出新颖的意义来,这便是所谓‘见人之所常见,而道人之所不能道’。我的笔,也就是要再生活的潮流冲激下,才会变得更尖锐、更有力的。只叹作品既寥若晨星,又惯写半截文章,致令壮志难酬。不过‘寡产’固敌不住‘多产’却总比‘不产’高强得多,乃自鸣‘精兵’以自遣。”
综观王昶雄的一生,战前为台湾文学战争期少数的作之一,也是当时作家中散文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位。战后执业牙医,封笔二十余年后以中文重现文坛,文学风格转而着重于抒情言志。文学之外,也参与作词,以《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最负盛名,其一生的成就有多方面的意义。2000年1月1日凌晨因胃癌病逝于台北,享年八十六岁。
三、年表:
年月日 |
年龄 |
重 要 记 事 | ||
1916 |
|
|
1 |
生于淡水镇九坎街(今之永吉里重建街)的海商人家,本名荣生。 |
1923 |
|
|
8 |
就读淡水公学校(今之淡水“国小”)。 |
1928 |
|
|
13 |
负笈日本,入郁文馆中学。 |
1933 |
|
|
18 |
入日本大学文学系攻读文学。 |
1934 |
|
|
19 |
家父逝世,重新考入日本大学齿学系。 |
1935 |
|
|
20 |
一月,加入日本《青鸟》杂志为同仁,诗〈我的歌〉发表于《青鸟》第二卷。 |
1937 |
|
|
22 |
加入日本《文艺草纸》季刊为同仁。 |
1938 |
|
|
23 |
九月,诗〈陋巷札记〉发表于《台湾新民报》。 |
1939 |
|
|
24 |
中篇小说〈淡水河之涟漪〉发表于《台湾新民报》。 |
1941 |
|
|
26 |
四月,诗〈树风问答〉发表于《台湾新民报》。 |
1942 |
|
|
27 |
齿学系毕业,自日本返回台湾,在淡水开设牙科诊所。 |
1943 |
|
|
28 |
与淡水家女画家林玉珠女士结婚。 |
1944 |
|
|
29 |
六月,诗〈当心吧!老友〉发表于《台湾艺术》。 |
1946 |
|
|
31 |
任纯德女中历史老师。 |
1950 |
|
|
35 |
自淡水搬至中山北路,仍执牙科医务。 |
1965 |
|
|
50 |
十月,杂感〈吹不散的心头人影—王井泉快人快事〉发表于《台湾艺术》第九期。 |
1974 |
|
|
59 |
四月,评论〈感慨话文评〉发表于《台湾文艺》四十三期。 |
1978 |
|
|
63 |
十月,出席联合副刊主办的光复前台湾文学座谈会,参加者另有巫永福、杜聪明、王诗琅、郭水潭、龙瑛宗、廖汉臣、杨逵、杨云萍、陈逢源、黄得时、叶石涛、刘捷、郭秋生等人,座谈记录〈传下这把香火〉22日—24日发表于《联合报》副刊。 |
1980 |
|
|
65 |
十一月三日,随笔〈人生是一幅七色的画〉发表于《联合报》副刊。 |
1981 |
|
|
66 |
五月,杂感〈无论来与往,俱是梦中人—悼念廖汉臣兄〉发表于《台湾文艺》七十二期。 |
1982 |
|
|
67 |
八月,杂感〈老兵过河记〉发表于《台湾文艺》八十一期。 |
1983 |
|
|
68 |
三月,诗〈追悼文环兄〉发表于《台湾文艺》八十一期。 |
1984 |
|
|
69 |
一月,人物介绍〈坐拥颜色连城—颜云连「看云的日子」〉发表于《台湾文艺》八十六期。 |
1985 |
|
|
70 |
一月十九日,杂感〈陋巷出清士—哀悼王施琅兄〉发表于《自立晚报》副刊。 |
1986 |
|
|
71 |
五月,杂感〈一股傻劲的冲力〉发表于《台湾文艺》一○○期。 |
|
|
|
|
以上数据来源: 1. 翁闹、巫永福、王昶雄合着,张桓豪编,《翁闹、巫永福、王昶雄合集》,台北市:前卫出版社,1991年2月。 2. 王昶雄著,《驿站风情》,板桥市:台北县立文化中心,199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