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 |
1岁 |
十月十日(阴历八月廿二日)生于福建省龙溪(漳州)县坂仔村。父亲林至诚牧师,母亲杨顺命女士,有兄弟六人,姊姊二人,先生排行第五,谱名和乐。 |
1900 |
6岁 |
入坂仔的基督教办铭新小学。 |
1904年 |
10岁 |
转往厦门古浪屿的基督教办小学就读,初次接触西洋文化与生活。 |
1907年 |
13岁 |
入厦门古浪屿寻源书院就读中学。萌生改良传统部首检字的想法。 |
1911年 |
17岁 |
入上海知名英文学校圣约翰大学,在预备学校奠定英语基础。改名玉堂。 |
1912年 |
18岁 |
二姊美宫病逝,先生常为此事感伤流泪。 因对神学产生怀疑,九月注册改入文科,以语言学为专门科。日后在清华执教期间摈弃宗教,信奉人文主义。 |
1913年 |
19岁 |
大二,以英文短篇小说获学校金牌奖,为先生处女作。 |
1915年 |
21岁 |
与厦门富商廖悦发之女廖翠凤订亲。因无爱情基础,四年后才履行婚约。 |
1916年 |
21岁 |
以第二名大学毕业。应邀任北京清华大学中等科英文教员。 钻研中国古典文学、语言学,及改革汉字索引的方法。 |
1917年 |
23岁 |
发表《汉字索引制》,由北大校长蔡元培及钱玄同作序,发起部首改变运动。 |
1918年 |
24岁 |
发表论文“分类成语辞书编纂法”于《清华学报》。 |
1919年 |
25岁 |
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成立,不久受聘为会员。 于清华任满三年,向学校申请半官费奖学金拟赴美深造。 夏天于上海与廖翠凤女士结婚。个性南辕北辙的二人,婚后反而互补相称,一路扶持,白头偕老。 八月同夫人赴美,九月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
1920年 |
26岁 |
清华半官费无故取消,遂向北大申请预支,胡适慷慨汇款救济。 在哈佛读完一年,因经费不足,申请前往法国为华工服务,从事平民教育工作。 |
1921年 |
27岁 |
转往德国耶那大学(University of Jena),补修在哈佛所缺的学分。 |
1922年 |
28岁 |
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 再度获胡适资助。进入以语言学驰名的莱比锡大学攻读博士,研究中国音韵学。 |
1923年 |
29岁 |
以论文《古代中国语音学》获语言学博士学位。 返国后,五月六日长女凤如生于厦门(后改名如斯)。 九月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兼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 开始署名语堂发表文章。 |
1924年 |
30岁 |
五月将Humor译为“幽默”,为“幽默”一词出现之始。 十二月开始为《语丝》周刊撰文,经常批评政治。 发明“汉字号码索引法”、“国音新韵检字”。 |
1925年 |
31岁 |
任教育部所属“国语罗马字拚音研究委员会”委员。 出版《末笔检字法》。此后继续研究检字法,希望发明简明易用的中文打字机。 |
1926年 |
32岁 |
兼任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及教务长,与鲁迅密切往来。 四月一日次女玉如(后改名无双,再改为太乙)生于北平。 四月下旬受段祺瑞政府通缉,离京返厦避难,执教厦门大学。 |
1927年 |
33岁 |
因厦大人事风潮,辞职前往上海。 三月受邀任武汉外交部秘书。不久飞抵上海全心写作。 |
1928年 |
34岁 |
“国语罗马字拚音法”正式颁行。 任中央研究院英文总编辑。 发表独幕悲喜剧《子见南子》,触怒孔室族人。 出版《开明英文读本》,风行全国,有“版税大王”之称。 十二月,集结早期作品出版《翦拂集》。 |
1929年 |
35岁 |
任中研院史学特约研究员,及上海东吴大学法律学院英文教授。 |
1930年 |
36岁 |
七月开始为《中国评论周报》“小评论”(The Little Critic)专栏撰稿。 七月十一日,三女相如生于上海。 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于上海成立,为发起人之一。 为英文《中国评论周报》撰稿,建立杰出英文作家之美名。 |
1931年 |
37岁 |
任中研院西文编辑主任,及史语所兼任研究员。 代表中研院出席“国际联盟文化合作委员会”在瑞士召开之年会。 赴英与工程师研究中文打字机模型,回国时口袋只剩三毛钱。 |
1932年 |
38岁 |
九月创办《论语》半月刊,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编写范围与态度(翌年提出),提倡幽默文学。《论语》的成功,使先生得到“幽默大师”的美称。 |
1933年 |
39岁 |
五月出版《语言学论丛》。 十二月发表《有不为斋解》,提出其所不为之事共二十二项。 赛珍珠(Pearl S. Buck)鼓励先生以英文写作,忠实地将中国面貌引介给西方。翌年先生开始撰写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国与吾民)。 |
1934年 |
40岁 |
四月创办《人间世》半月刊,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提倡性灵文学,为中国第一本纯散文小品刊物。出至四十二期停刊。 |
1935年 |
41岁 |
九月创办《宇宙风》半月刊,以畅谈人生为主旨,以言必近情为戒约,为一合于现代文化贴近人生的刊物,出至一五二期停刊。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国与吾民)一书受赛珍珠协助出版,书中对中国国家人民的分析独具卓见。先生一举成名,自此享誉欧美文坛。 |
1936年 |
42岁 |
脱离《论语》及论语社。 九月与陶亢德、黄嘉德、黄嘉音合办《西风》,以“译述西洋杂志菁华,介绍欧美人生社会”为发刊宗旨。出至一一八期停刊。 连载英译《浮生六记》于《天下》月刊。 全家赴美,居于纽约,致力写作。 |
1937年 |
43岁 |
七七事变爆发后,发表“日本征服不了中国”载于《时代周刊》。 十一月出版The Importance of Living(《生活的艺术》),以个人经验陈抒中国人生活观。立即被美国“每月读书会”评选为十二月特别推荐书。翌年,此书成为全美畅销书冠军,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达五十二周之久。此书为先生译本最多、销路最广的作品。 |
1938年 |
44岁 |
旅居欧洲,计划写作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 出版The Wisdom of Confucius《孔子的智慧》。 |
1939年 |
45岁 |
返回美国。 十一月出版首部小说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本书以《红楼梦》为蓝本,描写近代中国变迁的故事。本书获选为“每月读书会”十二月特别推荐书,为先生最自豪的作品。 欧战爆发,发表“真正的威胁不是炸弹,是概念”载于《纽约时报》。 |
1940年 |
46岁 |
飞返重庆,会见蒋介石及其夫人。返美后开始撰文为国家宣传,指出日本的困境,及指责美国的二面手法。 汇编“小评论家”专栏作品为With Love & Irony《讽颂集》。 出版英译作品《冥寥子游》、《古文小品》。 获美国纽约Elmira College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
1941年 |
47岁 |
出版第二部小说Leaf in the Storm《风声鹤唳》,描写抗战期间的爱情悲剧故事。 |
1942年 |
48岁 |
出版The Wisdom of China and India《中国印度之智慧》,介绍中国及印度古代经典。 获纽泽西州Rutgers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
1943年 |
49岁 |
出版Between Tears & Laughter《啼笑皆非》,从中国政治哲学观点讨论世界和平问题,得罪了英国及亲英的美国人士。 |
1944年 |
50岁 |
出版The Vigil of Nation《枕戈待旦》。再度回国,年底在重庆中央大学发表演说“论东西文化与心理建设”。 |
1946年 |
52岁 |
获威斯康新州Beloit College授予荣誉人文学博士学位。 |
1947年 |
53岁 |
The Gay Genius(《苏东坡传》)费时三年完成,是先生最偏爱的作品。 先生长年研究的“明快中文打字机”在纽约发明成功,造价十二万美元,为当时最为轻巧简便,且不学而能操作的中文打字机。可惜因逢中国内乱未能生产,使先生濒临破产。 |
1948年 |
54岁 |
与“默根索拉排字机公司”签约,研究制造打字机的可能性 赴巴黎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文组主任,半年后离职全心写作。 出版长篇小说Chinatown Family(《唐人街》)。 出版The Wisdom of Laotse(《老子的智慧》)。 |
1950年 |
56岁 |
于台北《全民日报》发表“论美国对台湾的政策”。 出版Miss Tu(《杜十娘》),改写冯梦龙《警世通言》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 出版On the Wisdom of America(《美国的智慧》)。 离法返美,定居纽约,迄一九六六年六月止。 |
1951年 |
57岁 |
将打字机专利售予“默根索拉排字机公司”,惟保留键盘的文学财产所有权。 出版Widow, Nun and Courtesan: Three Novelettes From the Chinese Translated and Adapted by Lin Yutang(《寡妇,尼姑与歌妓》:英译三篇小说集),为节译《全家庄》、《老残游记二集》及改写《杜十娘》而成。 |
1952年 |
58岁 |
美国专利局批准“明快中文打字机”专利。 四月在纽约创办《天风》月刊,担任社长,由林太乙及夫婿黎明主编。内容类似《西风》,邀请旅美、英、港之华人作家撰稿。 出版Fam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 Retold by Lin Yutang(英译重编传奇小说),改写唐代传奇二十篇。 出版Widow Chuan: Retold by Lin Yutang(英译重编全寡妇的故事)。 |
1953年 |
59岁 |
出版回疆故事长篇小说The Vermilion Gate(《朱门》),与《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构成三部曲。 因版权及版税问题,与赛珍珠夫妇主持的庄台公司(A John Day Book Company)分裂。 十二月,新加坡南洋大学执委会敦请出任校长,先生以南大设备及师资务须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为条件首肯。。 |
1954年 |
60岁 |
五月,新加坡南洋大学成立,受聘为校长。十月同家人抵达新加坡。 |
1955年 |
61岁 |
四月辞职。不久漫游欧洲。 旅居法国坎城。 出版长篇科幻小说Looking Beyond(《远景》)。 |
1957年 |
63岁 |
应邀赴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讲学。 开始与夫人上基督教长老会教堂作礼拜。 出版历史传记Lady Wu(《武则天传》) |
1958年 |
64岁 |
出版The Secret Name(《匿名》),从探讨苏俄从极左到极右的国家过程。 应前《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之邀,偕同夫人,首次抵台访问,停留二周。 |
1959年 |
65岁 |
出版From Pagan to Christianity(《信仰之旅》),自述从异教徒到再度皈依基督的信仰历程。 出版The Chinese Way of Life(《中国的生活》)。 |
1960年 |
66岁 |
出版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古文小品译英)。 |
1961年 |
67岁 |
出版Imperial Peking: Seven Centuries of China(《帝国京华:中国在七个世纪里的景观》),附北京平面图。 出版长篇小说The Red Peony(《红牡丹》),描写清末一中国妇人大胆求爱故事。 |
1962年 |
68岁 |
应马星野之邀,访问中南美州六国,进行多场演讲。 出版The Pleasure of a Nonconformist(《不羁》),收录出访中南美洲演讲词。 |
1963年 |
69岁 |
出版Juniper Loa(《赖柏英》)。 |
1964年 |
70岁 |
出版小说The Flight of Innocents(《逃向自由城》)。 |
1965年 |
71岁 |
二月受中央社社长马星野之邀,为中央日报撰写《无所不谈》专栏,重返中文写作。 出版《无所不谈一集》。 |
1966年 |
72岁 |
二度访台,为在台定居作准备。 六月返台定居阳明山,暂租永福里四十二号等待新居竣工。新居由先生亲自设计,由台湾第一代建筑师王大闳建造完成,为融合中国与南欧特色之建筑。 出版《平心论高鹗》,讨论《红楼梦》后四十回真伪问题,引发红学辩论。 |
1967年 |
73岁 |
应聘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纂《当代汉英词典》,采用“上下形检字法”及“简化国语罗马字”为检索及拼音。 重编《新开明语堂英语读本》。 出版The Chinese Theory of Art: Translation from the Master of Chinese Art(《中国画论》) “上下形检字法”获台湾“内政部”专利。 出版《无所不谈二集》。 |
1968年 |
74岁 |
应邀担任《国语日报》董事。 六月代表台湾出席“国际大学校长协会”在汉城召开之年会,并发表演说“促进东西文化的融合”。 |
1969年 |
75岁 |
出任台湾笔会会长,迄1975年二月。此后改任荣誉会长。 |
1970年 |
76岁 |
六月十六日,“笔会”主办的国际笔会第三届亚洲作家会议在台北揭幕,由会长林语堂主持,甫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亦应邀出席。 六月廿九日,国际笔会第卅七届大会在韩国汉城召开。7月3日林语堂在大会中发表演说“东西方的幽默”。 |
1971年 |
77岁 |
出现中风初期征兆。 一月九日,长女如斯因长年躁郁自决身亡。晚年丧女对语堂夫妇打击甚大,原本健步如飞的先生自此急速衰老。 |
1972年 |
78岁 |
因身心过度疲劳引起十二指肠脱垂。此后多次赴港与女同住。 十月《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编竣出版,林语堂视此为写作生涯巅峰之作。 |
1974年 |
80岁 |
出版《无所不谈合集》。 |
1975年 |
81岁 |
世界笔会第四十届大会在维也纳举行,被推举为副会长。 同年先生以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出版Memoirs of an Octogenarian(《八十自叙》) 《华冈学报》出版《庆祝林语堂先生八十岁论文集》。 美国Arthur James Anderson编纂Lin Yutang: The Best of an Old Friend(林语堂精摘)。 |
1976年 |
82岁 |
三月廿三日,因胃出血被送入香港玛丽医院。后因心脏病突发,于三月廿六日晚间病逝。 三月廿九日移灵台北,于怀恩堂举行追思会。 四月一日,一部圣经伴随先生遗体,安葬于故居后园,挚友钱穆先生题字碑上。 |
1985 |
|
五月,阳明山住所原址规划为“林语堂先生纪念图书馆”;2002年三月廿六日,更为“林语堂故居”全新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