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郑振清:台湾新世代对大陆正面认识会增加

2016-10-24 11:54: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湾《旺报》今日刊载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副教授郑振清的文章,通过他与台湾研究生所做的调查数据分析指出,台湾学生和青年如果能够适应大陆的社会、文化和职业的话,有助于提升他们对大陆制度的认同。这个适应包括3个层面:文化适应、社会的适应、职业的适应。这3方面适应得好,台湾新世代对大陆的制度认同和国家认同有明显增强。郑振清指出,民进党上台短期内会影响交流效果,但长期来看台湾新世代对大陆正面的认识会增加,以及对大陆的适应和认同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这是不以民进党当局的政策为转移的。

  文章内容如下:

  两岸交流有没有效果?可从3个层面分析。第一是两岸交流对双方印象的变化,包括大陆民众对台湾的印象有无变化,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印象有无变化。第二是经过两岸交流以后国家认同有没有变化。第三是制度之争,两岸制度争论有没有变化。

  政治交流从暗到明

  两岸交流从30年前台湾开放老兵返乡探亲到现在,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即政治跟功能的二维框架。

  蒋经国时代,两岸官方和民间的共同认同是一个中国的认同,然后是台湾在1990年代爆发的国族认同争论,此后两岸官方认识到有必要达成某种意义上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九二共识”提出来以后,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政治基础。两岸交流的政治层面一直在调整,从暗到明。

  两岸交流的功能层面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马英九时代之前是经济,经济是带动社会发展的发动机。马时代两岸功能交流从经济开始外溢,到社会、文教、政党甚至有了“两岸和平论坛”和“习马会”,两岸功能交流从经济到社会文教最后到了政治层面。

  蔡英文时代,缺少了“九二共识”这个政治基础,所以功能交流变化了,出现了倒退现象。现在陆客观光规模萎缩,陆生赴台交流也处在停滞状态。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两岸交流的功能有一个内化的现象。什么叫内化?过去马时代的两岸交流的功能是不断扩展的,现在蔡英文时代没有扩展反而倒退了。但参与两岸交流的人群包括新世代年轻人、台商、家属对大陆的认知出现新的变化。最近台湾《联合报》民调,台湾民众对大陆民众的好感度上升到44%,创下近年来的新高;台湾民众对大陆政府的负面印象下降了4%。这是从印象角度来看,马英九时代8年的交流功能外溢确实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二个变化是什么?我指导的台湾研究生在大陆各个高校做调查,发现台湾学生和青年如果能够适应大陆的社会、文化和职业的话,有助于提升他们对大陆制度的认同。这个适应包括3个层面:文化适应、社会的适应、职业的适应。这3方面适应得好,台湾新世代对大陆的制度认同和国家认同有明显增强。

  第三个是制度之争。我说的认同是既认同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这个应该上升到国家建构层面。经过这8年的交流,两岸制度之争已经出现了明显变化。

  对大陆正面认识增加

  去年我们花4个月时间在大陆和台湾做社会调查,台湾有1600个样本,大陆有4000多个样本,发现台湾民众对自身民主制度的好感度在下滑,更注重公共政策,是否治理有效。

  表面上,台湾民主的选举程度比较高,但老百姓对民主的效果的认知更为重要。大陆由于政府治理比较好,公共政策推行比较顺利,所以大陆民众对自身民主效果的认知超过对台湾选举民主效果的评价。

  两岸民众对民主的看法是此起彼伏,大陆民众说我们民主程度提高了,台湾民众说他们民主的效果下降了。可以看出,经过多年的交流,两岸民众对于治理效果、政府绩效、公共政策的执行给予非常大的重视,这个是超越过去传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民主与非民主等二分思维的新突破,所以说,治理可以超越过去民主至上的观念。

  从政治和功能的视角看待两岸交流的效果,马英九执政8年来,两岸官方共同努力取得了明显效果。但这个效果到了蔡英文时期由于政治互信缺乏而流失。民进党上台短期内会影响交流效果,但长期来看台湾新世代对大陆正面的认识会增加,以及对大陆的适应和认同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这是不以民进党当局的政策为转移的,所以我对两岸交流的未来有信心。(郑振清,作者系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