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王建民:“积极管理”掐住台经济发展咽喉

2006-03-31 14:41:00
来源:
字号
  上任两个多月的苏贞昌没能走出一条更为积极进取的大陆经贸政策,反而迅速出台“积极管理,有效开放”政策的“配套机制”措施,对两岸经贸往来设置了许多新的障碍,引起外界强烈质疑与批判。这一套新的大陆经贸政策配套措施,将掐住台湾经济发展的咽喉,加速台湾经济的边缘化。

   加大台商对大陆投资与资金流动的管制

   这一配套机制的核心战略是加大对资金、技术与人员等方面的控制,分散台商对大陆投资,避免台湾经济对大陆的高度依赖,为“台湾独立”服务。为了限制台商对大陆投资,新的配套机制将台商赴大陆投资审查制度由原先的“简易审查”与“专案审查”二级改为三级,增加更为严格的“政策审查”。在初步的台商对大陆投资管制规划中,2000万元新台币以下的为“简易审查”,只须依规定报主管机关,只是在特殊情况下须提报“经济部投审会”;2000万到1亿元之间属“专案审查”,由“经济部”报“行政院”跨部会会议,依企业财务、资金运用与安全等事项进行专案审查;超过1亿元的投资案属“政策审查”,初步办法是先由有关部门“约谈”企业主,就企业财务计划、技术转移、设备输出与在台投资等情况进行审查,而且在企业主同意接受当局“实地查核”承诺书后,再进行政策性的审核。在这一新的审查机制下,原先部分台湾企业提出的大陆重要投资计划如力晶、茂德等企业的大陆晶圆投资项目等,将归入“政策审查”,通过的难度增大,从而增加了新的变数。

  为控制台商投资,台湾“金管会”更是三管齐下,监控台商资金流动。这此措施包括银行定期提供大陆台商的授信报告,重点列管金融机构在大陆的办事处以及评估台商海外主要投资注册地区建立资金流通资信交换的可能性,并争取与各国签署双边合作谅解备忘录(MOU),企图通过这些严格的监管办法遏制台商对大陆的投资。特别是,为了吓阻所谓的违规台商投资,台当局将民众检举奖金从100万元新台币提高一倍达到200万元,以达到威慑作用。在即将出台的“敏感科学技术保护法”中,有意对违法投资者最高处以七年以下的徒刑。不难发现,民进党当局的台商大陆政策走向了一种全面管制与遏制的时代,将对未来两岸经贸互动增加新的变数。

  为大陆民众赴台旅游与两岸农业合作设置新的障碍

  大陆去年以来采取一系列积极的对台经贸政策,尤其是优惠开放农产品进口与推动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在相当程度上获得岛内农民与旅游业者的欢迎,让台湾当局陷于被动。台湾当局为了对抗大陆,便在新的配套机制中对大陆民众赴台旅游以及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设置新的门槛。

  在新“配套机制”中,台湾当局将接待大陆游客的岛内旅游公司保证金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出现“脱团滞留”情况从“记点”改为1人20万元,情节重大者则吊销业执照,就是要让原本看好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商机的旅行社不敢接待大陆团,等于变相限制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可见,台湾当局宁可不要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也要为“政治服务”。

  去年以来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出现一股新的热潮,日前更有台湾一家航运公司在海南设立大型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这是民进党当局极不愿看到的,于是在新的“配套机制”中,通过制定“敏感科学技术保护法”来管制农业科技转移大陆,通过设立加强查缉农产品走私奖金制度限制大陆农产品进口等,企图遏制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发展热潮。

  管制措施争议大,落实难度高

   其实,在台湾当局内部,各部门对大陆经贸政策的配套机制存在分歧。“经济部”官员表示,事前不知道“陆委会”公布的“积极管理”的配套机制措施,因此这一政策不是“经济部”制订的。而“陆委会”主委吴钊燮则表示,这一机制是参考“经济部”去年五月提出的政策方案及今年元月提出的落实积极管理的策略,从而出现政府部门之间对一个重大政策不同调的现象。尤其是民进党内部也引起很大争议,不少青壮派精英立即宣布退出“大陆政策大辩论”,让这辩论会就此流产,而且不少党内人士对“陆委会”主导的大陆经贸政策表示了强烈质疑与批判,认为“如此搞下去,民进党就死定了”。这样一套极具争议的政策,还只是初步的规划,具体的执行方案要到六月底才能出台,而相关法律则无定期,可以说执行起来将面临着许多实际障碍。

   民进党当局的大陆经贸政策不仅决策粗糙,而且立场前后不一,还想蒙蔽外商与美国。“行政院副院长”蔡英文在对外商发表“台湾政治意识形态不能影响到商业交流与经济发展”后次日,“行政院”就发表“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的配套机制,让外商不解。与此同时,“行政院长”苏贞昌在同日接见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长杨生棣时强调,“积极管制”机制无关两岸经贸政策的紧缩,对两岸交流抱持着开放的态度。台湾当局企图用政治慌言为紧缩大陆经贸政策服务的做法,则更显得堂皇。

   在今天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化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台湾当局推出一列手续繁杂的行政管制措施,只是增加台商赴大陆投资的成本,影响行政效率,却难以真正阻挠两岸经贸往来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

  海峡两岸一年900多亿美元的贸易额,不只是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的高度密切,更突显大陆对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台湾当局怎能关闭得了两岸经贸往来的大门?除非让台湾经济陷于瘫痪。

   台湾的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即使违规、“违法”甚至冒政治或杀头风险,也会在所不惜。过去二十多年的经验证明,台湾当局的人为管制,阻止不了两岸经贸往来的大势,只是延后发展的进程。台商对大陆投资仍在持续增加与发展。今年前三个月,台批准的台商对大陆投资金额达12.5亿美元,增长30%以上。况且,只管制台商对大陆投资,而不关上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贸往来大门,台商就会有办法转移资金,通过海外离岸金融中心或外资银行管道转移资金,实现对外投资与发展的经济目标。

   与此同时,台湾当局可以管制本土企业,却抵挡不住欧美跨国公司的强大压力,不得不持续开放大陆产品进口,在继去年开放大陆手机进口后又决定今年四月开放大陆戈克力进口,这两项全是跨国公司压力下的结果。况且,台湾许多产业发展需要大陆的原料与产品,否则经济运转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台湾当局的限制措施难以从根本上阻碍两岸经贸往来持续发展的趋势。

   “锁岛政策”将加速台湾经济的边缘化

  台当局出台限制性的大陆经贸政策配套措施,让岛内工商界对民进党当局大失所望,对新“内阁”的一点期待彻底破灭。台湾工业总会负责人表示将成立决策小组,作为与当局沟通与协商的平台,表达工商界对政府大陆经贸决策的不满,认为目前当局提出的配套机制方案不明确,没有与企业界沟通,只看到限制,却没有检讨不合时宜的规范。学者则认为这一政策“无异让台商都犯法”,“积极管理反效果,逼企业连根出走”。可以说,民进党的大陆经贸政策面临新的压力。

  更为严重的是,民进党当局的这套管制机制与措施,将会加速企业的出走,资金的外流。如果只是限制与封锁,台商只会到外面开创天下,不会再回台湾,也不会将资金汇到台湾,因此封锁政策只会加速企业的出走浪潮,而不是创造台湾经济发展的机会。在大陆金融市场持续开放的情况下,全球银行都希望都能够进入,抓住机会在中国大陆发展,台湾银行业在企业不断出走大陆的情况下,也希望到大陆发展,寻求生存。然而,台湾当局反其道而行之,加大管制,可能让台湾银行再次失去发展壮大的机会,而且将进一步导致台湾银行在岛内发展消费性金融,加快“卡奴”的发展。

   可以说,民进党执政后,台湾优越的区位经济优势在迅速流失,经济衰落与边缘化的趋势十分明显。目前高雄港集装箱运输量不仅退居到第六位,而且在去年出现首次衰退。反映航运发展指标的台湾航舶总吨位从1994年时的1027万吨降到2005年的545万吨,差不多掉了一半。空港运输也出现同样的趋势,不仅外国航空公司持续减少在台湾的飞行,而且岛内航线总裁客人数从1987年的1860万人次降到2005年的965万人次,也减少近一半。由于客源流失,岛内航空公司经营困难,今年首季旅客人次衰退近10%,航线被迫全面减班。这些现象预示着台湾经济的衰落大势已定,经济边缘化成为不归路,民进党的“锁岛政策”将加速这一趋势的发展。

  (来源:华夏经纬网;作者:王建民)
                                                                 编辑:季水

[责任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