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

板桥林家,那颗跳动的爱中国爱台湾之心

来源:中国台湾网

2017年12月05日 09:32:00A

  朋友从厦门打电话来说,鼓浪屿申遗成功了,欢迎来看看。上次去厦门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次出差,由于时间紧,只匆忙地在鼓浪屿转了一圈,最后留下点印象的只有那个方寸之地见大景的菽庄花园而己。以后,厦门朋友来电,我们谈得最多的也就是这个园子,知道了林维源、林尔嘉,心中也对台北板桥林家花园生出向往。

  终于来到台北,参观了新北板林家花园,看那亭台楼阁、砖雕木樑,无不渗透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抚着当年盖园时从泉州购来的红砖,仿佛寻着林家数代人的足迹,你会感到林家那颗强烈跳动的中华心。

  林氏开台祖林应寅于清乾隆四十三(公元1778年)从福建漳州迁台。在台二代林平侯,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在板桥建弼益馆,是林家在板林建宅之始。第三代中的林国华、林国芳兄弟二人于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合力建造三落大厝,至第四代林维源建五落大厝及花园,板桥林家花园建成。林家花园占地三千七百多坪,格局严谨,装修富丽堂皇,手工彩饰精美绝仑,建材购自大陆及台湾珍贵的樟木。园内亭、台、楼、阁精巧雅致,迴廊环绕清幽曲折,假山、水塘、古树名木相映成趣,当时就被誉为“园林之胜冠台北”。

  只是,林维源所处的时代正是世界格局变化之时。林维源生于1840年,那一年第一次雅片战争爆发,中国满清政府不谙时局变化,腐败无能,使中国走上了被列强分割殖民命运。林家自林维源起,也就这个大时局中沉浮。1863年,林维源参与平判戴春潮事件有功,被授与三品衔。1876年,响应福建巡抚丁日昌设立海防捐银50万两,被授于内阁中书衔。1878年,台湾为抵御外敌,赶筑台北城,林维源奉命督造小南门。1885年,林维源协助巡抚刘铭传恢复台湾中法战争创伤,并捐银50万两。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林维源任团防大臣。清廷被迫割让台湾后,被推举为“台湾民主国议会”议长,乙未抗日失败,举家迁至厦门住鼓浪屿,至1905年去逝,再未踏入己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台湾。

  林尔嘉,生于1875年,是林维源长子,1895年随父迁入厦门鼓浪屿,协助父亲经营事业,林维源去世后,继承家业。林尔嘉与父亲林维源一样,为近代中国的强大而奔走。甲午战争后,他们父子希望朝廷能励精图治,乘朝廷重建北洋之议捐200万两白银,只是,慈禧又把银子去建颐和园了。陈允敦選《泉州翰林龚显曾女婿林菽莊建半个颐和园》的记述,是多么大的讽刺呀。对被日本殖民统治的故乡台湾,林尔嘉从国际法论述这是不法之举,父子倡议清廷出资、百姓捐款向日本购回台湾,这是何等的心胸。

  走在板桥林家花园,我突然明白,林尔嘉为什么要在鼓浪屿建菽庄花园,隐隐中我想起菽庄花园与林家花园的相似之处。1895年21岁的林尔嘉随父内渡厦门,台湾殖民政府的民政长官后藤新平数次来厦门,威胁利诱,劝林家子回台。林家父子虽不舍家园,但他们始终保持中华气节,坚决拒绝加入日本国国籍,不做日本“皇民”。然而,台湾是家乡,板桥林家花园是从小长大的地方,那里有童年的足迹,有家族的亲情,有成长的荷尔蒙。那亭台楼阁,长廊短桥,怎能不在梦乡里相见。于是,1913年,林尔嘉在鼓浪屿港仔后兴建菽庄花园。菽庄花园仿照板桥林家花园,参照江南名园修建而成,园内辟有小板桥美景,聊备思乡之情吧。

  热爱中国,思念家园板桥,贯穿于林家父子一生。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隐居上海的林尔嘉登上当时的“远东第一高楼”一一上海国际饭店的最高层欣然赋下“还我山河还我愿,登临更上几层楼”的诗句。台湾回归祖国后,他又写了感赋四绝,并作序云“乙未割台湾,挈眷归原籍龙溪,五十有余年矣,乙酉台湾收复,余旅沪辄思回台”。是年返回板桥故园,于1951年病逝。

  林维源、林尔嘉父子,他们的命运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写照。他们官居高位,富可敌国,在日本殖民者面前,他们只要低下头颅,仍可大富大贵,但他们保持了峥峥的民族气节。回到大陆,他们时刻想着故乡家园。爱台湾必须爱中国,保台湾必须有大陆,是他们毕生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信念。

  那天我们在微雨中走遍了林家花园,这雨如丝而绵长。我在想,有些台湾人,把中国人与台湾人对立起来的时候,你们是不是应该到板桥林家花园来走一走,听听这闽南产的红砖虽经百年敲上去仍呈“咚咚”的金属之声,看看房梁上榫铆托举还是那样的坚强有力,听听那戏台上仿佛从远古而来的南音闽语。这些都是你们的来处,怎么能说舍就舍得了呢?

  爱中国,爱台湾,本就是分不开的一句话,林家父子如此,你们何能不如此!(中国台湾网特约作者:且十)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赵静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