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

留住乡愁,振兴乡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有感

来源:中国台湾网

2018年01月10日 10:28:00A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家乡萋萋的芳草、暖暖的斜阳、慵懒的小猫和那“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还有那群小伙伴成群结队的嬉戏打闹……

  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乡愁,各个不同。在余光中先生眼中,乡愁是邮票……和浅浅的海峡;在习近平总书记眼中,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就会想念这个地方。但是,乡愁又有一样的地方。它是每一个游子茶余饭后的淡淡想念,是工作劳作、学习之余挥之不去的愁肠相思。

  乡愁到底是什么?也许您可以直观地认为,乡愁就是那根细得看不见的风筝线,线在则风筝在,若线不在了,“风筝”也就不能称之为“风筝”了。

  2017年12月28-29日,为期两天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闭幕。会议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分析了“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首次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并清晰划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旨在“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让农民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振兴乡村,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留住乡愁,更是一项振兴乡村、留住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任务。

  农业,是留住乡愁的文化依归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中国先民依靠自己的智慧,不但发展出农业、保证了生命的延续与美好,而且还依托农业创造出了二十四节气等东方农耕文明,创造出了连绵不断的中华五千年文化体系。毋庸讳言,农业是中华文化的摇篮,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思。

  虽然现在工业高度发达,许多前所未有的食品可以通过工业合成,人类繁衍生息似乎胜于以往,但是现代人身心健康状况未必胜过往昔。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自然的才是最美的,可以适度加工,但完全脱离自然将会自食恶果。由此,更加印证了农业是保证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不可或缺。

  农业,是农民的职业。除了外出务工者陆续返乡建设家乡外,随着土地产权流转形势的发展,更多新农人加入到农业生产、运营乃至农业休闲当中来,农业发展有了更多智力支持,发展更加多元多样化,良性循环正在形成。70多年前,经济学泰斗张培刚先生提出农业工业化,如今先生的梦想正在实现。

  农村,是留住乡愁的有形载体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中国人历来不会轻易离开自己的家乡。迫不得已背井离乡时,跪地磕头洒热泪,一抔黄土是乡愁。西风东渐日盛,传统渐行渐远,但乡愁仍然是心头难以抹去的底色。在每个人的眼里,家乡是最美的。带着乡愁还乡,首要的是农村还在,家乡还在。熟悉的街道,熟悉的院落,熟悉的小河弯弯,熟悉的斜阳暖树、芳草萋萋……一切是熟悉的模样,这正是费孝通先生眼中乡土中国的基本轮廓。无论走到哪里,家乡才是自己的根。农村尚在,延续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土壤无疑就保留下来了。

  农村是东方文明的缩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江南徽派建筑、北京的四合院等有形之物,无不反映着内在熠熠生辉的文化内涵。留足空间促进农村长远发展,无疑反映出了中央重视农业与农民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现在提出振兴乡村,更加反映出党中央发展农村和农业、高度重视农村居民发展、平衡城乡差异、振兴传统文化的雄伟气魄。

  谁不希望家乡美?谁不愿意让自己的家园更舒适?心中的乡愁就有了永远的安放处,漂泊在外的游子和务工者回乡的愿望才会更加强烈。建设美丽乡村怎会落空?

  农民,是留住乡愁的灵魂所系

  农民,是以农业为营生的农村居民。只在农村居住而不从事农业的居民不能称之为地道的农民。真正从事过农业劳动,体会过土里刨食的艰辛,才会更加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

  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获得资源的机会就越多,资源越多,财富、地位则越多越高……于是,父辈“农民”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子女跳出“农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农民屡屡外出务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急剧减少;2008年以后,返乡潮出现,农村空心化仍然比比皆是。一边是出走,一边是奋力疾呼。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为什么会背井离乡去城市讨生活?资源配置严重不平衡,城乡发展机会差异太大。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学校越来越难以持续、越来越少;靠种地吃饭,辛辛苦苦一年,农药、化肥、种子购买资金都是大问题。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彻底解决,怎能避免“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的尴尬?怎能让安土重迁的农民踏踏实实待在土地上从事耕种?

  土地只有耕种、浇灌、施肥、长庄稼,才是土地;农民待在土地上踏踏实实、勤勉耕种,才是真正的农民;农村里有农民住且喜欢住,有了活生生的人,有了茶余饭后闲谈的人们,农村才是真正的农村,乡愁才有灵魂所系。

  振兴乡村,首要的是要留住乡愁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出门在外,身份得到认同,文化得到认同,“一个好汉三个帮”就不会停留于纸面。没有了乡愁,失去了对家乡的认同,总是想挣脱家乡的怀抱,就如风筝挣脱细线一样,结果会是怎样呢?

  所以,留住传统文化,尊重农村固有习俗,在保留原汁原味乡村文化基础上,不以所谓“科学”名誉打倒“封建迷信”,让农村旧貌换新颜;发展农业,尊重农业发展规律,让农业发展更加多元化;尊重农民,留住农民,实现资源配置平衡。农业、农村、农民,各安其位,“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让农民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才不会落空。

  留住乡村,振兴乡村才有足够的底气;留住乡愁,振兴乡村才会有依归。这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先决条件。(作者:夏向阳、肖文,夏向阳系浙江大学博士后、浙大宁波理工商学院副教授;肖文系浙江大学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洁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