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

【两岸交流三十年·人物】一个“山东大汉”和他的“绷带事业”

来源:中国台湾网

2017年11月02日 21:36:00A

  【题记】今年是海峡两岸同胞打破隔绝状态开启交流交往30周年。30年来,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联系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为两岸关系缓和、改善与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两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见证了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也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故事。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过去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亲历者、推动者和见证者,以及关心和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海内外同胞,他们中的有些人仍在续写“两岸一家亲”的同胞亲情。 

  【本文导读】深耕山东十年,台商沈慧麟将他的“绷带事业”从零做到了销量位列全国前三。自1987年两岸打破隔绝,开放交流以来,大陆为台商在陆投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沈慧麟便决定身背2千万的外债来祖国大陆闯一闯,从此和山东结缘……

台商沈慧麟。(图片来源:鲁台之窗)

  作者:鲁台之窗微信公众号  

  “身高一米八多,体重200多斤,像是魁梧的山东大汉。”这是身边人对沈慧麟的第一印象,而低调、冷静、执着,又是熟悉他的人给予他最多的评价。

  2008年,沈慧麟从台湾来到山东潍坊安丘的景芝镇,深耕十年,20种大类,细分250种产品,要把简单的“绷带”生意做到极致。

  一己之力救活家族生意

  沈慧麟还在读书的时候,家里就在台湾建厂生产绷带,供应于岛上的大小医院,但最初的销量并不理想,长辈们甚至召开家庭会议,商量停掉绷带生意,以减轻企业负担。没有人会想到,正在读大学的沈慧麟却站出来表示反对,并主动要求揽下销售的任务。

  据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逢周末假期,沈慧麟就一家医院接一家医院的跑业务,而他每次出门都是两辆车— —大卡车和摩托车,大卡车用来运输产品,到了某个镇上,他就先找地方把卡车停下,然后再一个人骑着摩托车把村庄里的门诊转一遍。

  第一年,他就靠一己之力,卖出去了2千多万台币的营业额,救活了家里的绷带生意。而这个故事,一直被熟悉他的人津津乐道,如果一个人能成功,纵使有幸运的成分,但归根还是因为他足够努力。

  落地山东 结缘齐鲁

  后来,台湾建厂的成本增加,沈慧麟把家族生意带到厦门,同时也成立了自己的独资企业,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创业。直到2008年,他停掉了厦门的生产,整合了四五个厂区的资源,辗转落脚来到山东,创办山东瑞亿,从此和山东结缘,转眼已经十年时间。

  为人低调,沈慧麟很少跟身边人说起自己的奋斗史,只是谈到创业,他总会感慨这么一句,“有的人创业是身上揣了几百万资金,而我却是背着2千万的外债开始的。”其中不易,可想而知。

  攻克欧洲人垄断了30年的技术

  山东瑞亿的产品主要销往海外,北美、欧洲、日本……几乎全世界都在用这里生产的绷带。如果不深入这个行业,很少有人能知道,小小的“绷带”背后,其实有很高的技术含量。

  同样是外销,每个国家对产品的标准不一样,最“挑剔”的就是欧洲人。依照他们的要求,纯棉的绷带不允许含有弹力丝,以防会造成血液不循环,但这项技术,很长时间以来,在国内没有一家公司能够掌握。沈慧麟的执着劲儿又上来了,亲自带队攻克技术难题,一台设备拆拆装装,又装装拆拆,不放过一个小零件,小轴承,甚至是一块小铁片。

  这样坚持了将近三年时间,最终摸索出了一套技术,并研发出了自己的设备,生产出的绷带不仅达到了欧洲市场的标准,而且成本只是他们的两三成,质量更好,外观更漂亮。

  造别人造不了的产品

  据了解,山东瑞亿的绷带销量如今位列全国前三,然而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沈慧麟都在“为他人做嫁衣”,从事产品代加工的业务,当初选择从台湾来到山东,也是因为政府提供了更优惠的政策,但随着人力成本的增加,公司的利润空间或将越来越小。

  沈慧麟也深知这一点,从最初做代加工起,他就一直坚持“造别人造不了的产品”,鼓励技术研发,已经申请了四项专利,果断把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生产车间里,多数正在运转的设备多数都经过重新改装,市场上根本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机器。

  应对实时变化的市场环境,沈慧麟已经在澳洲创办了自己的品牌,同时和国内优秀企业合作,形成“生产+销售”的强强联合,抢占国内的市场份额。

  如何评价一个人生意做得好?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可能标准有很多。“造别人造不出的产品”,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或许只有足够执着,才能有底气提出这样的理念。

责任编辑:何建峰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