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理论频道  >   理论

促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健康发展

2016年06月13日 15:46:00  来源:《求是》
字号:    

坚持马院姓“马”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者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队伍中一支重要力量,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好高校马院,关键在于坚持马院姓“马”。

  一、姓“马”是马院的根本原则

  高校马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必然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规律性,具有无可辩驳的科学性;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争取自身解放并最终解放全人类的思想武器,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为根本的特性。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决定了马院的根本特性。建设马院,必须遵循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统一,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用科学和学术的力量回应意识形态要求,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教育工作。马院承担的特殊任务和使命,决定了马院的性质和建院的重点,体现了马院建设与其他普通学院建设的区别。因此,姓“马”是马院建设的根本原则。

  二、马院发挥了姓“马”的作用

  高校建立马院,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马院一经产生,就亮出了姓“马”的旗帜,喊出了“高举一面旗帜、凝聚一支队伍、建设一个学科、开好一类课程”“在马信马、在马学马、在马研马、在马讲马、在马用马”等口号。马院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姓“马”作为根本原则,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构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支撑、凝聚高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推出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在体现高校正确政治方向和立德树人的宗旨等方面,发挥了姓“马”的作用。

  三、旗帜鲜明地坚持马院姓“马”

  进一步认识新形势下马院建设的重大意义。从马院承担的特殊任务和使命看,马院建设并不仅仅是单个学院的内部建设问题,也不简单是大学校内学院建设的局部问题。建好马院,事关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事关党的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全局,事关马克思主义事业薪火相传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要从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大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马院建设的意义,提升建设高水平马院的自信。

  理直气壮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活动。马院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姓“马”原则贯穿于办院全过程,敢于回应各种意识形态挑战,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以实际行动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在涉及意识形态建设方面,马院不能走中间道路,不能做所谓“开明绅士”。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办好马院的“重中之重”。坚持马院姓“马”,就必须把教材编好,把课上好,把教师队伍建设好。

  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作用。马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依托单位。坚持马院姓“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好。既要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也要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还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积极为马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坚持马院姓“马”,建好马院,需要一定的政策条件保障。要改善对马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体系,使得思想政治课在高校考核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出来,让马院的建设和贡献得到合理评价。要适当提高马院教师待遇,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工作者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让马院教师感受到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和意识形态建设特殊任务的崇高感、荣誉感、成就感。

建设研究高地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其中马院理当走在前列。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高校马院就要切实担负起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地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一、明确马院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职责与使命

  我国高校为什么要办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一问题是和我们办什么样的教育、办什么样的大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要办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大学,就必须办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否则,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完全是一句空话。社会主义大学如果不学习、不研究、不宣传马克思主义,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师生头脑,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的教学、科研以及各项工作,不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就不能叫作社会主义大学。

  我们要办什么样的马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有三项基本职能:一是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二是围绕党和政府重大部署、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宣传;三是根据党和国家需要,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这三方面的职责和使命决定了马院是高校中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马院办得好不好,就要看这三方面的工作做得好不好,做得怎么样。

  怎样才能办好马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马院赖以立身的基础和根本,教育教学是理论研究的归宿和目的。只有把理论研究工作做好了,才能更好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为此,要了解和研究中国的实际和问题,了解和研究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要把研究和教学落脚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脚于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这是高校马院的重要使命。

  二、正视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地面临的问题

  当前,高校马院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主阵地,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缺乏问题意识,脱离实际,无病呻吟,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一些理论看起来花里胡哨,表面上很热闹,但是,中看不中用,根本原因是对社会实践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缺乏足够的阐释力。

  其次,从社会大环境上看,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抱有成见,觉得马克思主义仅仅是意识形态,不是科学,不值得研究。

  第三,马院教师队伍建设也存在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状况。比如教师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的手段和成果不够多,有效整合高校相关学科资源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力度不够等。

  针对以上问题,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的要求,把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始终放在首位,以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核心,最终落实到怎么用上来,致力于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及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三、充分发挥马院在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地中的作用

  建设理论研究高地,马院应切实发挥好主阵地作用。

  首先,应当在理论创新上下功夫。所谓理论创新,说到底就是要求我们回答时代的问题,完成时代的任务,从当代实践的“特殊”中发现“普遍”(“理”),从当代实践的“个别”中提升出“一般”(“道”),即所谓“即事见理”“即器见道”,实现“下学上达”。实现和完成这样的理论创新,需要我们做到“三不”,即不回避问题、不绕圈子、不无病呻吟。理论研究一定要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注重回答青年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防止空对空、两张皮。

  其次,应当把研究和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马院既要深入学习和研究宣传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思想,更要深入学习和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主要内容的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运用这些理论认真思考和研究当代中国的实践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因应之道。

  第三,要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中发挥重要作用。马院要积极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和发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教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内容的。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求我们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在想问题做事情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站在党的立场上,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作出推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保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应有贡献。

  最后,理论研究应增强服务意识和看齐意识。马院的理论研究应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聚焦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聚焦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反映国内外重要思想理论动态,为党和国家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服务于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的新的历史时期,马院的理论研究必须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定盘星,增强看齐意识,在多元中不迷失方向,不失去主心骨;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党性原则,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向党中央看齐,确保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来进行。

着力培养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高校马院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摇篮,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干渠道。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切实发挥马院在理论人才培养上的基础作用,把马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育、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中的科学导向、价值导向和实践导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价值性和实践性等重要特点,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必须坚持科学导向、价值导向和实践导向,帮助学生追求至真至善。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反映了世界发展特别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坚持科学导向,讲清科学道理,抓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反映的“事物的根本”,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力量打动和说服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同于其他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在于它的价值导向。教书育人的使命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帮助青年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鲜明的实践导向,要求我们走出小课堂,融进社会实践大课堂。既不能脱离实践从理论到理论,也不能仅仅关在教室里讲“实践”,而要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把所学的东西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二、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培养原则

  这是多年来我国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积累的一条重要经验。贴近实际,就是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环境,不讲空话套话;贴近生活,就是要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富于生活气息,能够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思想困惑;贴近学生,就是要从学生的个体特质和发展需求出发,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富于亲和力,体现人文关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的根本保证。

  要体现“三贴近”的培养原则,还必须努力把科研话语转换为教学话语。教学和科研是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的,但教学毕竟存在着不同于科学研究的特殊规律。我们通常说要做到科学研究成果向教学成果的转化,就是指科研要为教学服务,通过科研来促进教学。实践证明,把学术研究的语言、理论文本的语言和教材语言简单地直接搬到课堂上,教学效果不会理想。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自觉地使学术话语向大众话语转化,使理论文本的话语向符合教学传播的课堂话语转化。

  三、探索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良性互动的教学模式

  最近北京启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它面向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面的重大需求,跨部门、跨学校、跨学科开展协同合作,发挥新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为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服务。具体来说,创新中心将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打造五个平台: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文献支撑平台、丰富优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高效便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教学平台、科学权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估平台和及时全面的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分析平台。这些平台的建设,必将有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

[责任编辑:王怡然]

相关内容